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8091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君子居其位而必有其德就古典君子概念之由来访秋风教授主题策划“君子说”这个栏目定位于散漫而的文化,意欲对一些泛文化话题进行尽可 能通俗的解读,关注思想者对学术问题的社会化表述。在论语中,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大体上而言,诸如“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之类表述所标明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对君 子之义的界定,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知命、克己以仁、尚义,等等。现在我们推出这个栏目的第一个系列话题,俱与君子二字相关。我们会依次 说起君子、君子与小人、义利之辨、君子不器、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概念,依其 古典,阐述新义。今天推出第一期,说一说君子这一概念的源起以及流变。本报 记者专访著名儒

2、学学者秋风老师,说一说孔子之前的君子,说一说孔子之后的君 子。【君子说】日常生活中,泛泛而言的道德准则,可表达之方式颇多,而中国人往往会粗略地将其局 限于君子与小人之分野这样一个范畴。我们一辈子的努力,大体上说来,不过是想让自己成 为一个谦谦君子,而有以避小人之嫌。志士仁人,应该追求这样的文化品格与行为境界,这 是一个大体上的共识。而这一素朴的想法,有着非常具体的现实意义,同时兼具深厚的与中 华文化割舍不断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程序至上的现代社会体制约束下,今日,个人修养在程序面前常常显得无力。这样一 种境况,令我们在单纯地强调慎独的君子人格时,每每凸现出一种理性的另类。知行脱节, 人生理想低俗化

3、,在今日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似乎切实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比如,价值评估每被囿于单纯的利的范畴,似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可以用钱,且只能用钱 来衡量的。我们有时困惑于所谓的成功人士群体,是在什么时候将一名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将 化学课讲得非常到位的中学老师排除在外的,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当年,孔子亦曾深陷此一困境。在陈绝粮,夫子有些伤感地怀疑自己,对子渊说:“匪 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语出诗经小雅何草不黄,非犀牛 非老虎,沿旷野而独行。原诗喻征夫如走兽般身役于野,孔子以喻自己与弟子当下之困境。) 子渊如是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难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

4、见君子。”孔子 听罢,喟然而叹,说,回,要是你发了财呀,我为你做管家吧?但是孔子的真正用心,显然 并不在此。子路气呼呼地见孔子,说那个,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只是夫子不能预料两千多年以后的现实,所以依然以颜渊为诸弟子之楷模,“一箪 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整个社会在人格追求方面的向下路径,夫子亦久有觉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 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此 话今日读来,大有伤感之意,因为我们已下夫

5、子之最低要求也太远。要让自己靠近完美的标 准,可以尝试着按孔夫子说的次级目标约束自己,但是这次级目标看起来也过于严苛了。思之再三,每因向上之冲动,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感召,而心有惴惴焉。阿莽从君子的起源来说,孔子之前,是古典君子的时代,孔子之后,是新兴君子或者平民君子的时代。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世袭的,另一个是非世袭的。大约从尧舜时代,一个文化上自觉的中国开始起步。在这个时代,君子指的是这个社会 的领导群体。这个领导,用中文表达出来,就写作君。从字源意义来讲,我们不必讨厌这个 字所体现出来的东西,一说起这个字就联想到了君主专制。实际上任何一个群体,均有其君,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面,经

6、理或老板,即为其君,就是发挥领导作用的那个人。在尧舜禹夏商 周的时代,各级封建共同体的领导人,就是君,也就是所谓的君子。这个含义就是说,就三 代而言,君子就是有位之人,有领导之位的那个人。就其起源而言,其重点就是这个君字, 后附一子字,只是其时对男子的尊称,如墨子、庄子、管子。古典的君子,与后来的所谓知 识分子,或者读书人,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在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的那些人。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君子基本上是世袭的。国君的儿子就做国君,不能做国君的,可以 做家大夫。古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观念,就是虽然君子或君位这样一个身份是世袭的,却并 不意味着将君子的品质单纯地交给自然的传承,相反,从一开始,我们中国

7、人就特别重视君 子的德行的养成,形成了一套君子的教养体系。这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尚书皋陶谟中说:“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意思是,君若“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 就会决策英明,臣子团结一致”。有其位者,必有其德。承担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必具备与 自己的地位相当的品质。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一种典范,引领其他人。子曰: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典时代教育君子的具体方式或出乎今人的预料。古典的君子养成,主要依靠乐教。这 个乐字,于其时包括了诗、音乐和舞蹈三方面的内容。其时,经典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 最适宜于这种传播方式的,就是诗歌、音乐、舞蹈。同样是在尚书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8、舜命夔典乐,教胄子。这个传统,应该说在孔子之前的两千年,一直是连绵不绝的。君子的 孩子,小时候要跟随老师学习唱诗,学习音乐,学习舞蹈。正是这一点,使中国的君子与西 方的贵族有所区别。大体上说,西方的贵族比较强调武的一面。中世纪的贵族主要指的是武 士、骑士。中国的君子当然也都是武士,要承担作战的职责,但是接受了持久而广泛的艺文 训练的君子却不只是单纯的武士。中国古代的战争形态本身即与西方不同,其时合法的战争 形态是车战,不甚残酷。这些武士往往是亦文亦武的,上车可作战,下车可诵诗。所以我们 今天在左传、国语等儒家经典中,可以读到其时君子在宴饮等外交场合赋诗言志的 文字,感受那样一种场景。我们常说中

9、国的文明是礼乐文明,而其具体承担者,正是其时的 君子。中国的君子,自一开始,其养成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全人。大体上说,这些君 子普遍地具有三个方面的品质:一个方面是德行,就是一种道德自觉,一种自我约束,并能 自我提升,这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无此则不成其为君子;第二个方 面的品质是具有治理社会的技艺,简单地说就是领导能力,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组织社会的领 导作用;第三个品质,就是威仪,大体上相当于今日的风度,指外在的一种教养,行为举止、 周旋进退,都要符合礼仪,体现出作为一个社会领导者的内在品质。孔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威 仪,就是重,或者庄。关于威仪这方面的品质,古人是极为看重

10、的,礼仪是大事情。君子必 须庄重,令人感到可信、可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到可畏。孔子期望他的弟子既有德彳亍,又有治理社会的能力,又有威仪。这与古典的君子养成完全一致。自孔子之后两千年,这形成了一个传 统,教育的方式就是读经,目的是养成君子。当然,后代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除了经,还有史、集等等,只不过经一直是重点。后来出现 的“四书”,是经的一个精选本,将君子养成的目标更加集中了。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三代”那一套礼乐文明已经行不通了。礼坏乐崩的最直 接表现,即君子群体的败坏。比如论语中记载的“季氏八佾舞于庭”这样严重的谮越, 在孔子看来,是非常恶劣的。诸侯之大夫行周天子之礼,是可忍,孰

11、不可忍?君子的形象坏 了,社会秩序也就坏了,陷入混乱状态。孔子的理想即是重建社会秩序,为此,他做了许多 具体工作。首先是删述六经,整理与总结古典文化,这是孔子对中国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六经包括先王之道以及重建社会秩序所需的各种制度,相当于一个蓝图。但是只有蓝图是不够的,还需要施工队。于是孔子做了第二件事情,兴办教育,以养成 士君子。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培养对象不再是在位的君子子弟,而是平民,有教无类,向所 有人开放。传统的乐教只在传统的君子群体内部展开,绝不开放,一般的庶民不可能有机会 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而孔子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创办了一个开放的教育制度与模式,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个

12、不同之处在于,孔子的教育是通过学文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与传 统的君子养成教育不一样。我们说过,君子受教,只习礼乐,具体技能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 而孔子的弟子,都是平民,没有机会像君子那样学习礼乐,也没有机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 领导技艺。他们只能跟着孔夫子学习,学文,就是六经。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现在的教育形态比较接近了,都是读 书,而与古典时代完全不同。孔子之前,基本上没有书,君子要学诗,就会找一个盲人,那 个盲人会背诗,君子从之学。孔子将这些知识编成了六本书,弟子跟着他学习,读书人这个 社会阶层由是出现。从此,所谓士人,基本上就是读书

13、人这样一个概念。而此前的所谓士人, 不过是干事的人。孔子兴办教育的第三个特点与古典的君子养成教育一样,学习礼乐,培养 君子品格。孔子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整个教育的目标一直是养成君子,这个传统是连续的, 一以贯之的。汉武帝创立了这样一套社会治理体系,学校、选举、士人政府, 三位一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发明,也是中国人贡献给世 界的最伟大的政治智慧。而君子,正是这套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是 主体。说起孔子之后两千年,君子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以及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要从 教育谈起。因为在中国,士君子的养成教育,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 有中国式的社会治理。所以传统的中国

14、,很少用政治这个概念,而是用政教这个概念,就是 政治加教育。孔子所创立的士君子养成教育体系,一直得以延续,是促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 因。而这套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是在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汉武帝是中国过去两千年社 会治理模式的创造者。当然,也可以加上秦始皇,但秦始皇只是建立了郡县制这样一个体制 的骨架,其具体细节是汉武帝予以完成的,其生命力是汉武帝赋予的。汉武帝即位之初,就 采纳了董仲舒的复古更化主张。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立五经博士。孔子之后,至汉武帝之前这 三四百年间,所谓诸子时代,君主所奉行的治国理念各不相同,兵家、黄老、法家等等,各 显其能,当然,最流行的是法家。汉武帝作出了一个政治决断,采纳

15、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其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你要突出国家精神,你的文化基础在哪里?汉武帝于是尊 五经,就是与中国的历史衔接起来,要与最古老的文明传统接续上,也就是要行尧舜禹周公 之道。这一点决定了国家的方向。第二件事,汉武帝创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公立学校系统,中央有太学,郡有郡学, 县有县学,三级教育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公立学校教育体系。这就是两千多 年连续不断的中国传统。任何一个皇帝,其最伟大的功绩都是恢复这套教育系统,最好的朝 代都是这套系统运作得好的时代。西方要到很晚的时候,才出现这样的公立教育体系,其完 善大约已经在19世纪的时候了。儒家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的竞争

16、中最后胜出,主要原因在 于儒家传经。汉武帝要尊五经,当然需要儒生来传经。他这套教育系统的运作目的自然是养 成士君子,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兼修各种知识,算学、医学、法律,甚至卜筮之学,一应 俱全。政府兴办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的性质,意义重大。我们今日提到政治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权力,其次是暴力,国家是暴力统治机构嘛。 但是教育地位的提高,使国家于暴力之外,具有了文教的功能。所以我们的传统,统治国家 的是政教系统,既有权力,又有人文教育。这是我们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国家不一样的地 方,以教化为基础,而以刑罚暴力为其辅助,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尤其重要的是,儒家在 政治生活中居于这样重要的地位,却并未上升为宗教。西方也有政教合一,只其教为宗教, 令人拜神,并妨碍国人相信其他宗教。所以到了 16至17世纪,西方开始确立政教分离的原 则。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在我们的公立学校系统里面,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的 是做人的道理。这是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