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676611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新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村晚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教学道具:大黑板,

2、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1.师生玩游戏。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草-青青的草池塘-碧绿的池塘水-清澈的水山-巍峨的山落日-红红的落日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牛-悠闲的牛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学生说。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说。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

3、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3.激发疑问。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问题假设: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4、(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5、“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2.集体交流。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1

6、.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3.学生自由练读。4.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短笛-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背诵古诗。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A.选取

7、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稚子弄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重难点分析:l.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

8、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一)检查生字词指名读词,正音(二)交流主要内容(三)明确学习要求1.引出阅读提示的问题,引导提炼出中心问题。2.出示中心问题:“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3.依据预习,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