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7461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巴赫经典读后感10篇G?del, Escher, R. Hofstadter / 1999 / Basic Books我个人最早是从侯世达的GEB知道的巴赫。当时看到侯世达推销巴赫的螃蟹卡农、还有那个音调随着国王的荣耀一同上升吓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一直以来对巴赫的印象就是纯粹的、数学的。还幻想巴赫的数学很强。但是读了本书,倒发现巴赫和数学的关系并不是浅薄的巴赫很懂数学,所以写出来的复调数学气很重。因为读巴赫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巴赫根本不玩数学。书中这样写到:”我们的巴赫”,他的讣告上说,”对这类深奥的音乐理论完全不予理会,只知道不知疲倦地练习”。众所周知,他极少考虑和声基本法则中的数学关系。不仅是

2、马特松,连沙伊贝也证实了这点。”让我们请教一下巴赫大师”,沙伊贝说,”他拥有完美娴熟的音乐技巧,他的作品总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能拥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他是否考虑过哪怕只是一次音调间的数学关系;在组合构建如此杂多的音乐元素时,他是否曾想求助于数学?”“五度音程和八度音程都不能够连续叠加,这不仅在理论上有缺陷,听起来也十分难受。”你看,巴赫是用直觉来作出数学感的。那些音程不能叠加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听起来也十分难受”。这下子我又想类比一下中国那些经常被吐槽数学考试低分的文史大师,像吴晗、钱钟书、季羡林等等。表面上这些人的数学都是很糟糕,但是实际上如果阅读过他们的论著,你会发现这些文史大师的归纳能

3、力、逻辑推理非常强大。而且像厄尔米特这样厉害数学家,在大学入学考试时重考了五次,都是因为数学考不好。所以把我们固有的数学体系和巴赫以及那些文史哲人的数学思想挂钩看是不靠谱的。对于智慧的人来说,重要的会是一种全局性的思想、数学直觉,而非机械的加减乘除。像我看到的大提琴家王健的一个访谈里,王健的回答也同样重视感性。录于下新京报:据说在巴赫那个时期,音乐是作为“科学课”的一门来学习的,有一些类似于“黄金分割线”这样的理论。你觉得在演奏巴赫时,这些“科学公式”对于演奏有帮助吗?还是更多地局限了音乐表现的“自由度”?王健:理论很重要。但是在艺术领域,我个人认为感性更重要。理论是总结,理解感性的工具,而感

4、性是指引我们的明灯。演奏家要奏出动人的音乐,首先自己要对音乐有强烈的感受力,光懂得理论而没有感觉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和奏出感人的音乐的。我看到很多人讲施韦泽的过时,但是对于汉译文献极其缺乏的中国来说,过时比没有好很多。如果没有本书过时的生平介绍,也许我对巴赫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还会浮于浅表。经典意识之前与之后开始我提到过施韦泽的论巴赫写法和普通写法有区别。论巴赫是把作品与生平分开来写的,而普通的做法会是随时间插入音乐家的作品。论巴赫的写作过程固然是导致这种不同写法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巴赫的”不一样”这个原因。巴赫和其他音乐家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我们从作品号就可以看出一二。我们知道巴赫的作品号

5、是德国音乐学院施米德尔沃尔夫冈在1950年搞的BWV系统。这个系统的顺序如下:BWV1至BWV200为宗教康塔塔BWV201至BWV224为世俗康塔塔BWV225至BWV521为声乐作品,其中BWV225至BWV231为经文歌;BWV232至BWV243为弥撒曲、圣母颂、神曲;BWV244至BWV247为受难曲;BWV248至BWV249为清唱剧;BWV250至BWV252为众赞歌、圣歌、咏叹调BWV525至BWV771号为管风琴作品BWV772至BWV994为键盘乐器作品管弦乐作品编至BWV1087。我们可以看到排列是以作品类别为纲。而后世如莫扎特的kv系统,以及其他作曲家的Op系统,都是用

6、年代先后为纲编写。为什么巴赫的作品排序会别具一格?很大原因就是巴赫是经典意识之前的作曲家。或者说贝多芬前的作曲家。而像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自身就有一种经典意识,他好像意识到他在历史长河中会有位置,所以会把自己通过音乐介绍给后人。所以当我们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之后,就会对贝多芬的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像巴赫就很不一样,他那个时候完全没有要把自己经典化的意识,虽然他知道自己的作品都很好,但是他应该从来没想过要流芳百世什么的。书中对此有很精妙的论断:他的外表与内心截然不同,我们从来无法从他的外表窥至内心。巴赫的情形比有着类似情况的天才更明显,这个男人的言行举止向来只是一件密不透风的外套,紧紧包裹住他炽热

7、的艺术灵魂。他和贝多芬不同,后者的灵魂由内及外控制着他的行为和感情,将他抽离平凡的生活,将他的整个生命点燃,最后内心的火焰刺穿他的身体,直至灵魂的熊熊烈火耗尽他的生命。巴赫则不是这样。他是个典型的双面人,一边是波澜壮阔的艺术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另一边是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和沉闷的工作,它们并行不悖,巴赫从不把它们混为一谈,两者也从不互相干扰。同样的,我们都知道莫扎特在贝多芬稍前。我们也很难从莫扎特的作品中读出他的生平,像他丧母之后,极其痛苦。但是我们听他当时的作品,会很难找到蛛丝马迹。有人说在中间的慢乐章里,我们才能发现一些端倪。如果说巴赫、莫扎特隐忍,不如说他们并没有要把个人经典化的意识。巴赫

8、作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教教徒是在为上帝作曲,在作曲的过程中,自己的存在是不大必要的。而贝多芬则像是分水岭,他之后的作曲家很多都会有经典意识,会把自己的家国情仇都写到谱子里。所以我们也发现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会出现好多。因为作曲家需要讲故事。没有经典意识的巴赫当然不会把自己推广给世界。所以我们了解巴赫,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就像考古一样。有人觉得1859年门德尔松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最早的巴赫。读了本书我们会发现其实像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大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巴赫。当然他们的发现还带有更多的无意识。我们知道贝多芬有个很有名的评论。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啊,这明明是大海

9、呀!”而本书中也提到了莫扎特发现巴赫时的欣喜:此前,莫扎特对巴赫的了解,并非来自阅读曲谱,多为道听途说。从某种意义上,他对巴赫的经文歌一无所知,因为那个时候这些作品并未公开出版。有时唱诗班会唱上几个小节,但再唱下去时,他都会惊喊道,”那是啥玩意?”但现在,巴赫的音乐却直入他的灵魂。演出结束时,他充满愉悦地感叹道,”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得知在巴赫任教的这所学校里,存有完整的巴赫经文歌作品,感慨这确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好极了!美极了!让我一睹它们的芳容吧!”他如此赞叹。由于这些作品并没有分类,莫扎特在得到它们后仔细将其一一归类。看着莫扎特如饥似渴地饱读巴赫的作品,着实让人感到欣慰。他的手上

10、,膝盖上,椅子上,统统是巴赫的作品。他废寝忘食,非把巴赫作品中的每个细节都弄得滚瓜烂熟为止。他极其珍视这些稿件,渴望着自己也能得到一份抄本。而巴赫传记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巴赫被发现的历史。从最早巴赫的讣告,到第一位巴赫传记作家福克尔写的特别短小的巴赫传记,再到施皮塔写的比较完整的巴赫传记巴赫生平。巴赫材料随着时间流逝反而渐渐增加。从上个世纪初出版了施韦泽的论巴赫,到现在最权威的如巴赫专家伍尔夫写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博学的音乐家。伍尔夫的JOHANN SEBASTIAN BACH:The Learned Musician巴赫的谱子源源不断的被发现。像巴赫著名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1901年才

11、被卡萨尔斯”发现”。巴赫自身缺少经典意识,其实也可以”归功”于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巴赫生前就出版了一种自己的作品,而他的孩子对于父亲遗产中的这些谱子也不重视,以至于这些瑰宝四散。像最早的巴赫传记作家福克尔就在他的传记中不无忿恨地说到,”如果有一部这种档次的作品,出自像巴赫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假若在德国以外的任何地方,人们仅出于纯粹的爱国情怀,就能出版至少十个精装版,而在德国,它们的销售收入,连支付铜板和刻印的费用都不够。”其实在贝多芬之前的莫扎特何尝不是如此。大家熟知莫扎特死后被埋得很不风光,而其家乡萨尔兹堡在莫扎特死后甚至于忘记了这位音乐神童曾经存在,以至于所罗门在写Mozart:A li

12、fe中提到在萨尔兹堡的档案里几乎找不到当年的新闻材料提及莫扎特。当然,莫扎特比较幸运,他被发现的日子更早,而且他的书信等大量材料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音乐家。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巴赫就是这么一个终结点。他没有散发出一切,反而是一切最终都走向他。”似乎很好的总结了巴赫在历史中的地位。但是我们会对一点有所疑问,因为我们常常称巴赫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为什么施韦泽会认为这位”父亲”没有给后代留遗产呢?我们在前面也看到了很多音乐家都”发现”过巴赫,而像巴赫的钢琴曲更是现在所有学钢琴的基础。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和巴赫与数学的关系一样。从简单的历史来讲,巴赫把巴洛克艺术发展到了极致,而之后的古典时代风格完全变了

13、。但是从深层上来讲,巴赫就像雨露,”润物细无声”。我们不应该刻意得寻找一些后世音乐家模仿巴赫风格技巧,然后说明这是后世音乐家继承巴赫的证据。而应该重视巴赫本身对于音乐那种集大成的意识。我们其实无时无刻在巴赫的影响之下,以至于我们都难以自知。当然,因为巴赫相当于戴着枷锁跳舞,所以虽然他在旧的体系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作品,但是由于旧体系本身的缺陷,巴赫的一些处理会让人有遗憾。如书中对一段康塔塔这样评价道:巴赫纯粹依照惯例插入的这段反复,对文本逻辑和音乐逻辑当然都是一种破坏;这表明,巴赫这位独一无二的天才,在其所处时代的陈规律令面前是多么无助。单单从这段反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巴赫艺术的整个可悲命运。其实关于巴赫,还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说了,比如巴赫的自学成才,巴赫对他的前辈的继承,巴赫与路德教,以及巴赫和他后辈们音乐技巧风格的比较。还有学术的如历史本真运动,以及演奏巴赫应该用什么乐器。这些都是本书中有所提及的,而且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写成洋洋洒洒的论文。巴赫就像大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分等待我们汲取。而国内可以出版像施韦泽这样的学术性巴赫传记,确实是读者之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