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664238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DOC 20页)(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C.“还鼓长鞭三四声”

2、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2)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

3、”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C; 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

4、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诗,第一首诗歌所

5、写的景物季节是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解析】【分析】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

6、“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

7、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故答案为:送别;秋季 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

8、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 , 为报天山行路难。【注】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

9、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2)“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

10、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

11、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B; “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

12、,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注】“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

13、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

14、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B。 (2)结合注释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B; 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

15、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