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661561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近几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工业兴县,十堰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呈现出整体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促进全市经济良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省内县市相比,十堰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比剖析十堰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力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十堰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2、可靠的决策参考。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扩张。2008年,全市5县1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5.9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比2002年增长91.1%,六年间年均增长11.4%。财政收入16.5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16亿元,同比增长23.6%,增幅比去年提高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同比增长24.9%。目前,县域GDP、一般预算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41%、40.8%和46.6%,县域经济己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在5县1市中,GDP超25亿元的县市已经由2002年的1个增加到3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社

3、会消费品零售额均超过1亿和10亿元。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县域GDP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1.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8.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28.17亿元、40.3亿元、31.7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8.8:32.9:38.3调整为28.5:36.5:35,六年间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0.3个和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大大推进了县域城镇化进程。到2008年,全市县域城镇化水平已

4、达到29.2%,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3、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围绕山水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克服山区工业发展的各种障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工业兴县”,县域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市增幅17.9个百分点,县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2007年的21.3%提高到23.7%,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4%。县域工业在县域GDP中所占比重达到24.5%,其中,丹江口市42.6%、郧县31.2%、郧西县21.5%、竹山县26.6%、竹溪县35.6%、房县26.4%。县域工业对县域GDP增长贡献率为64.1

5、%,工业对于GDP增长贡献率的提高,表明县域经济增长已开始由过去的第一产业主导型向第二产业主导型转变。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161家增加到22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7家增加到30家,税收过千万的企业由4家发展到13家。4、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扩大开放和创优环境,依托水电、旅游等山区优势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力度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占全市投资完成额的56.4 %,同比增长60.3%,高出同期全市增幅29.4个百分点。施工项目479个,比同期增加102个,占全市项

6、目总数的73.7%。其中新开工项目304个,增加69个。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批水电交通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成与投产,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5、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落实好中央各种惠农政策的同时,各县市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县域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同比增长13.3%,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收入的增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带动县域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55.

7、7%下降到51.5%,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正在大量普及,家用电脑、高档音响等高档电器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2008年全市县域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比同期增长24.9%,其中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8.56亿元,同比增长24.7%,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5%的高增长。6、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5县1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增长57.8%,占全市的21.1%;二是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2008年5县1市共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16亿元,增长23.6%,增幅比去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竹山、竹溪和房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34.0%、38.6%

8、和34.9%,大大高于全市27.6%的平均增幅。从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比较看,县域财政总收入增幅超出县域和全市GDP增幅9.4个和12.9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县域经济创收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二、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发展水平滞后。与省内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2008年,全省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宜都区人均GDP 达到2.8万元,是丹江口市的2倍、郧县的5.1倍、郧西的5.6倍、竹山的4.5倍、竹溪的4.1倍、房县的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一的江夏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361元,是丹江口市的1.9倍、郧县的2.3倍、郧西的2.4倍、竹山的2.3倍、竹溪的2

9、.27倍、房县的2.38倍。从主要指标看,2008年全省县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分别为76.2亿元,2.5亿元、40亿元和4654元,而十堰5县1市上述四个指标的平均水平仅为全省的42.7%、54.4%、43.5%和60.6%。2、发展还不够快。虽然与自身相比,县域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张,但与全省县市横向对比,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较慢。2008年全省县域GDP同比增长21.6%,十堰县域落后全省增幅7.4个百分点,与全省县域GDP增长最快的巴东县相比则落后12.4个百分点。从2008年全省79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看,全市5县1市经济发展综合

10、指数排名都处在落后状态。其中,竹山县由去年的64名上升到58名,竹溪县由61名上升到59名以外,房县维持在68名不变,丹江口市由34名下降到44名,郧县由62名下降到78名,郧西由72名下降到77名。从考核排名进退情况看,进位的县市少,进位幅度小;退位的多,退位幅度大。3、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域经济中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重,二产较弱,三产滞后,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2008年,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8.5:36.5:35,与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1.846.142.1相比,产业层次明显偏低。县域经济发展还带有较为明显的农业经济特征。4、产业竞争力不强。县域工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特色产业

11、不强,县域工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全市县域工业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几乎都为资源开发型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结构单调,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008年,6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97亿元,其中有2个县不足3亿元。县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效益农业刚刚起步,优质高效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茶叶、香菇、山野菜、烟叶等特色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规模不大,缺乏专、优、强,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到2008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39家,仅占县域工业企业个

12、数的12.2%,实现工业产值14.3亿元,仅占县域工业总产值的10%。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加工、包装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过低,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5、县市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虽然从2002年以来,十堰县域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底子薄,财政收入不高,县市政府财力不足,收支压力大。使得县级财政在保障政府运转之余,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2008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只有16.73亿元,而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就达到49.27亿元,收支缺口32.54亿元。资金缺乏制约经济发

13、展环境的改善,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缺乏相应的硬件环境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县域一些大型水电和交通项目的竣工,项目储备少,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的矛盾将逐步显现,也会严重制约全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6、农民增收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抗灾减灾能力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农业收入难以较快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吸纳农民就业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加上全市尚有68.34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因此,虽然从宏观上看,当前农民增收环境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但是由于中观及微观经济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全市县域农民增收任务还十分艰巨,新农村建设依

14、然任重而道远。三、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以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全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仅仅抓好城市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抓好县域经济,并把其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以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优势,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工业调整,要继续坚持工业兴县,围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水电、汽车配件等项目,重点做好“双亿工程”

15、。第三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和商品流通体系。加紧做好鄂西北生态旅游圈项目建设,尽快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整体实力。“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多种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

16、,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培植强势,做亮做大特色经济。要根据各县市不同的资源状况、交通区位等条件,实行差异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开辟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四)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聚集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城关镇为核心、口子镇及中心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在项目建设上,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