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66114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范文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范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范文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国际价值理论研究述评容摘要 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行机理,以及提醒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研究脉络和阶段性论战的缘由和焦点,并归纳总结其主要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底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国际价值实体 国际价值量 国际价值转形“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马克思,1975:163,这才表达了“真正的价值性质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开展马克思,1974:294,显

2、然,商品价值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了更一般的表现形式即国际价值,并由比国社会劳动更一般的社会劳动即“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马克思,2004:614来决定。国际价值理论那么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行机理,以及提醒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比方国际价值实体是否存在,国际价值如何决定,国际价值是否能够实现转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脉络和论战焦点,并归纳总结国际价值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底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一、国际价值的研究脉络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国际价

3、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讨论了国际经济现象的劳动价值原理。比方,亚当斯密论证了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同样劳动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根底上。大卫嘉图1976那么提出了100人的劳动产品交换80人的劳动产品的所谓国际不等量劳动交换问题。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根底都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具体来看,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的混合主义,其中,劳动价值论只是适用于“资本积累、土地私有之前的原始经济社会。嘉图尽管批判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不彻底性,并将其推广到国经济的所有状态,尤其是“资本积累、土地私有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一步开展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然而,他的劳动价值体系也存在三个主要的逻辑缺陷:一是劳动不是

4、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只是劳动发挥主要作用,这也被斯蒂格勒形象地称为93%的劳动价值论。二是没有发现或重视土地资源的垄断性,从而不能区分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于是认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价值都是由生产条件最不利的部门或行业的劳动消耗决定。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由各国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也就是用生产本钱论替代了劳动价值论。故嘉图也不可能提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国际价值思想。二古典经济学家国际价值理论的分野为了弥补古典经济学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缺乏,学界主要形成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坚持保卫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为代表,提出了国际

5、价值法那么,实际上是市场需求决定论,一般也称为相互需求论。但是,穆勒1991的“国际价值只是形式上的“价值,本质上仍然是嘉图的国际“交换价值。正如其本人定义的“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一个商品的价值不是物品本身一个在的实物的本质,而只意味着交换中所能获得的别种东西的数量穆勒,2012,简单来说,商品价值是由交换商品的需求数量决定,于是推广到国际贸易就是一个国出口商品的价值由另一个国家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决定。难怪马克思批判其国际价值理论是“毫无生气的混合主义马克思,2004:17,“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马克思,2004:18。二是用价格理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马尔萨斯的需求决

6、定论,再到新古典主义的贸易供求均衡论和赫克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都另辟新径,摒弃了萨缪尔森Samuelson,1957)批判的“不必要迂回的劳动价值论,借助时机本钱的选择方法,逐渐构建起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体系。虽然,时机本钱方法不仅可以躲避价值决定问题,而且还可以量化分析除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是,没有价值根底的价格理论体系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从“源头上深层次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三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及其开展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根底上推论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出现的重大变化,进而提出国际价值的“超额和“转移思想,并指出兴旺国家和欠兴旺国家之间的商

7、品贸易是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实现方式,其实质是国际资本剥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和世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正逐渐显现出来。遗憾的是,由于国际环境、学科开展及生理安康等条件限制,马克思未能完成国际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留下了诸如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如何计量、国际价值转形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等难解之谜,不可防止地引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广泛、持久的争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整理出版之后,马克思国际价值思想的争论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国际推广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流时期,以及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条件

8、下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国际推广时期。在早期,围绕国际价值问题展开的论战并不剧烈,主要是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比方,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949较早发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劳动价值论与第三卷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逻辑悖论,指出马克思的错误在于他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建立在不稳固的形式辩证法的根底上的,从而彻底否认了劳动价值论。恩格斯那么为了维护马克思资本论三卷逻辑的在一致性,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对劳动价值论进展了说明和辩护,并且开展了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推断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也适用于国际贸易。布哈林、鲍威尔、格罗斯曼和名和统一等学者都支持了恩格斯的结论,并进一步

9、论证了国际利润平均化规律提醒的国际资本剥削关系。需要注意其假定前提是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上一般化了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然而,这正是嘉图和马克思都非常重视的不同于国市场的国际交换条件。比方,嘉图发现国际不等量的劳动交换根源于资本流动在世界市场上难以克制地域约束,无奈最终放弃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那么始终如一的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且敏锐地指出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性。所以,在世界市场上简单机械推广的马克思价值规律,实际上仍然是国别价值规律,当然会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批评和反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国际价值研究进入了分流时

10、期。基于对“资本和劳动力国际自由流动假定的讨论,学界先后出现了法国学派、西德学派、日本学派和中国大陆学派 这种根据国别划分国际价值学派的方法借鉴了中川信义的思想。需要说明的是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各地区法国学派和西德学派所在地区比拟明显都有一个研究的发起者,比方法国学派的伊曼纽尔和西德学派的布施;二是各学派兴起时间上大体是顺接的。再就是,各学派只是代表了该地区关于国际价值研究的主要特征,并不表示所有相关研究都涵盖在内,以及观点的统一性。法国学派以伊曼纽尔1988为代表,在“资本国际自由流动、劳动力国际不自由流动的假定前提下,利用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分析了狭义的和广义的不平等交换,提醒了剩余价值

11、国际转移的国际资本剥削关系。阿明1990进一步提出“中心外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论。之后,不平等交换理论被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兴旺国家和不兴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关系,但是,也引起了关于不平等交换的国际大论战。比方,劳动力国际不自由流动是否影响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工资差异与不平等交换的因果关系及是否扭曲了马克思的国民工资差异思想等争议。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西德学派。该学派以布施K.Busch、科尔梅G.Kohlmey等为代表,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研究重点从强调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自由化的国际生产价格理论转向国际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也就是世界劳动与国际价值的关系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提出的价值

12、规律“重大变化的机理。日本学派那么进一步将“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自由性对世界劳动和国际价值影响的论战推向了新高潮,并形成了对立鲜明的诸多流派。比方,以木下悦二、行泽、木原行雄和游仲勋等为代表主没有劳动力的国际自由流动,就不会形成世界劳动即国际价值实体;以名和统一、松井源、吉村正晴和中川信义等为代表那么批判西德学派的世界劳动先验论,强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在世界劳动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充分肯定国际价值实体的客观存在。除此之外,论题也开场拓展到国际价值的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到不平等交换等领域,各流派也是针锋相对。比方,围绕资本论研究对象展开的争论:宇野弘藏认为国际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商品经济,木下悦二

13、坚持认为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方式和国际交换关系,中川信义2008那么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的世界市场结构。再比方,关于国际价值的研究路线那么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三卷研究价值的逻辑,即“劳动二重性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体形成了“世界劳动国际价值国际市场价值的研究结构。诚然,也不难发现日本学派在这一时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究的学术传统。比拟分析,中国大陆学派也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文本研究,但是,更注重应用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结合“现实具体 “现实具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术语,经常应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中,此处沿用了这种术

14、语,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开展现状。的变化,来研究国际价值的根本理论及政策应用。主要经历了四个开展阶段:首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资本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流动性严重受阻,两类国家之间也还没有正常的国际交换关系,所以,学界没有更多地关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也没有参与到法国学派、西德学派和日本学派的论战中,但是,仍然重视国际剥削关系的研究,并支持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论和辛-普命题两种理论对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批判。到了20世纪80年代,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流动自由性不断提高,商品贸易规模也日渐增加,研究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热潮开场兴起。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与嘉图

15、比拟优势理论的比拟为导火线,围绕世界劳动、价值规律法那么修正和不平等交换等之前法国学派、西德学派和日本学派争论的传统问题再次展开激辩。主要形成了以袁文祺、奇伟、寇俊瑞、柯阳、吴晓东等为代表维护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文本解释的正统论,以宋涛、西孟等为代表质疑马克思国际价值形成和存在的庸俗论,以及以童书兴、朱乃肖、从显等为代表关注“现实具体变化对国际价值影响的现代论。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国际价值研究主要是回溯到了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劳动价值论之争,也延续和综合了其他学派的论战焦点,但是,像日本学派一样,流派众多,分歧显著。20世纪90年代,学界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式之争,也

16、使国际价值研究的分歧到达新的顶点。一方面出现了以翀、圣明、战波等为代表的新正统论,综合恩格斯的国际生产价格论和西德学派的世界劳动论来开展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以童书兴、丛培华、何小峰等为代表的新庸俗论那么转向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式。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淡化了国际价值根底研究的理论兴趣,中国大陆学派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掀起研究国际价值理论的新高潮。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学派在反思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把马克思的价值逻辑在世界市场统一和国际分工深化的条件下推广到国际价值领域,可以称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国际推广时期。主要特征是把经济全球化看作资本和劳动力国际自由流动的集中表达,不再过多地争论国际价值形成的强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