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5884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之文言句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死,则徙尔。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

3、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

4、句的标记。 谓语于。(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谓语于 表被动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臣诚恐见欺于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

6、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

7、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由知吾可也?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

10、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11、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

12、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13、?(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