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模式转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65761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模式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疾病模式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疾病模式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疾病模式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模式转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流行模式转变(Epidemiology Transition,国内又称为“疾病模式转变”,“Disease Patterns Transition)理论是认识、分析人群疾病流行模式及其转变过程与原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971年Omran提出人群流行病转变的概念并将转变过程划分三个有明显次序的阶段,第一 阶段为“瘟疫与饥荒阶段”(pestilence and faminestage),以饥荒和瘟疫流行以及战争引起的 死亡为主要死亡原因;第二阶段为疾病大流行逐渐衰退阶段(r eceding pandemics stage),主 要特点是无论是疾病流行的强度还是范围都在持续下降,人群粗死亡率

2、稳定下降或有较小的 波动,人群死因顺位变化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第三阶段为退行性疾病与人为疾病阶段(degenerative and man-made diseases stage),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死因顺位中占主导地位。 慢性非传染病既与人群经历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的自然衰老有很大关系以及与人 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根据部分工业化国家的疾病流行转变模式新变化而增加 了一个新的阶段,称为退行性疾病延缓阶段(delayed degenerative diseases),主要特点是退 行性疾病发病年龄与死亡推迟,健康寿命得到延长、生命质量提高。依据疾病流行模式转变 发生转变的起点

3、、方向、步伐进行划分,各国疾病流行模式转变表现为经典模式(以英国为 代表)、加速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迟缓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逆转模式(部分非洲 国家艾滋病流行后出现人群粗死亡率明显升高、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下降,疾病模式出现逆 转现象)。这种划分只是对于认识疾病模式转变提供帮助,实际上新老工业化国家的流行病 转变模式存在相一致的地方,也存在明显差别。发展中国家疾病流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别 较大,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或社会阶 层,也存在差别,说明各国流行病转变模式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反映现实世界疾病流行 模式的多样性。研究疾病模式转变所存在的

4、共性,对于我们把握和认识疾病流行模式转变的 发展方向是有益的,而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性,特别是研究我国疾病模式转变的特点 和规律,对于认识卫生问题的重点和指导工作更有意义。1、中国疾病模式转变的基本过程与发展趋势(1)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是人群疾病流行模式转变的主要标志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变化与疾病模式转变。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首先表现为一个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妇幼疾病与慢性非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地位的转换、 更替过程,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妇幼疾病死亡率不断下降并逐渐退出前5位死因顺位或 前10位死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外伤以及其他退行性疾病死亡率在总死

5、亡率 中构成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或死亡率的绝对增加,导致其地位的不断上升,最终达到主导地位。 其次是前10位死因占所有死亡数的比例逐渐增加,由60-70%提高到90%以上,特别是前 5位死因构成比例明显增加,由40-50%上升到80%以上。说明人群死因更为集中,意味着 影响人群康的疾病也更为集中。农村居民主要死因变化与疾病模式转变。中国农村地区的死亡原因资料收集较晚,观察的时 间期间较短,不如城市地区那样有明显的轨迹可循。同时,由于中国农村各地区发展水平存 在明显差别,反映中国农村居民前10位死因变化不如城市清楚、明显。尽管如此,中国农 村居民自1975年以来的死因顺位仍然具有城市一样的共性特点,

6、前10位死因变化趋势是传 染病与结核病持续下降,但是仍滞留在前10位死因之中,脑血管病与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 上升,呼吸系与心脏病的变化起伏较大,伤害的死亡水平不断上升。1975年前10位死因的 构成合计占总死亡数达80%,进入90年代上升到90%。1975年前5位死因构成比合计为 68%,1998年达到75%。呼吸系疾病波动较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波动较小。 中国农村疾病模式表现的这种复杂现象,除了疾病分类的影响以外,实际上更深刻反映各地 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以及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等所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和巨大差别。(2)居民患病率变化是人群疾病流行模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乡居民主要

7、疾病患病率及位次变化与主要死亡原因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发展变化 趋势的一致性。无论是回顾性调查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还是住院慢性病病人构 成,显示消化系疾病、呼吸系疾病仍然是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患病 水平正在持续下降,循环系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内分泌、营养、代 谢和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城乡居民疾病谱中的位次和重要 性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患病的发展趋势,预示未来疾病模式发展速度和方向,如中 国城市地区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中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患病率和伤害发生率明 显上升,与这些疾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环境污

8、染、交通事故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也有发 展趋势,将会推动相应疾病死亡率继续上升。中国不同类型地区近二十多年来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和城市住院病人的主要病种 变化,显示不同地区居民疾病谱一直在发展变化,而且总体发展方向与居民主要死因变化基 本一致,显示中国主要病种患病率变化与主要死因死亡率变化的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患 病率变化决定了疾病模式转变的方向与速度。研究患病率及其发展变化不仅对于更有效地组 织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如果能够早期预测到主要患病病种变化,了解患病率 变化与与主要死因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预测疾病模式转变趋势、干预疾病模式转变方 向有重要意义。2、中国疾病模式

9、转变的“阶段”与“模式”根据衡量疾病模式转变的人口动力学指标、健康指标和主要死亡原因指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疾病模式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转变前期、转变期间和转变后期。60年代中期以前为 转变前期,也是疾病模式转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转换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总和 生育率、婴儿死亡率、以第一组死因死亡率均较高,平均期望寿命较低、慢性非传染病死亡 率较低、死因顺位以第一组死因为主,第一组死因与第二组死因开始转换和更替。60年代 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转变期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以第一 组死因死亡率均下降,慢性非传染病死亡率上升,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实现第一组死因与第 二

10、组死因在死因顺位中地位的完全转换。80年代以后进入转变后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以及第一组死因死亡率继续下降,达到较低水平,而第二组死因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目前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 家,人群疾病模式转变的起点、速度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经典模式;与新兴 工业化国家的加速模式比较,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群健康水平、疾病模式转变的起点、 方向和速度上存在差别,落后于加速模式;中国人民健康水平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疾病 模式转变起点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早、转变速度也较快,接近于中等收入国

11、家。因此,中国 人群流行病转变模式处于加速模式与迟缓模式之间,而且更接近加速模式。3、中国不同地区疾病模式转变存在明显的差异城乡居民的死因顺位与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别。城市地区居民的前5位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疾病和伤害,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差别不大。前5位死因合计占总 死亡数的80%以上,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更接近日本主要死亡模式。农村地区居民的前5 位死因为呼吸系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伤害或传染病。1988-1998年间,各 类农村地区死因顺位存在一定差别,一类农村的前5位死因顺位在1997年之前一直为呼吸 系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伤害,1998年之

12、后恶性肿瘤上升到第一位,前5 位死因构成合计为80%以上;二类农村至1998年前5位死因顺位仍为呼吸系疾病、脑血管 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心脏病,前5位死因构成合计为74-81% ;三类农村至1998年前5 位死因为呼吸系疾病、伤害、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或传染病,前5位死因构成合计 为67-80%。城乡居民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和伤害死亡率存在一定差别。城乡居民的传 染病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死亡率水平和下降速度不一样;城乡居民的慢性非传染病死 亡率和发展方向不同,城市慢性非传染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且为上升趋势,农村各种慢性病 变化差别较大;农村居民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从总体上判断,虽

13、然中国在本世纪末已进入疾病模式转变的第二阶段后期,但是城乡各层次 存在较大差别。城市地区处于疾病模式转变过程的第二与第三阶段的过渡期,广大农村地区 仍处在疾病模式的第二阶段过程之中,贫困地区仍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转变时期。若以 人群流行病转变模式归类,发达地区接近加速模式,贫困地区更接近于迟缓模式。4、中国疾病模式转变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在卫生领 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明显独特性。首先是预防疾病暴发与流行、延长寿命和延长 健康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双重任务,面对新老传染病威胁和慢性非传染病日益严重的双重 负担;其次是

14、在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特 别是缺乏用于人群干预的卫生资源,既存在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和相对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 的尖锐矛盾。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系统以及卫生人员还不能适应人群疾病模式转变提出的新 问题和新形势。5、关于新时期适应疾病模式转变、加强疾病控制工作对策建议(1)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卫生工作基本策略和“预防为主”卫 生工作方针的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共 同参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坚持“预防为主”卫生 工作方针的基本保障。(2)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卫生

15、工作的领导作用,积极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加强对卫生工作的宏 观管理。要加强法律与法规对卫生领域的规范,利用政策和策略予以引导与指导,按照分级 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向群众提供卫生知识信息以 及要支持应用性医学科学研究。(3)适应疾病模式转变,发挥预防策略作用。既要实施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 两手抓策略,也应实施分年龄段的人群保健策略,群体预防和危险因素的干预关键在于早, 包括低年龄人群的卫生知识和行为教育,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要促进预防和医疗两大系统 的逐渐融合。逐渐完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丰富疾病信息和危险因素信息。(4)加强卫生管理和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和人员整 体素质。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卫生信息标准和丰富卫生信息内容并提高利用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