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基本情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65672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基本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基本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基本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合肥基本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合肥基本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基本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基本情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 湖。辖 5 县(市),4 区,4 大开发区,市域面积 1.14 万平方公 里,人口 761 万。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 故里”之称。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 的美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10 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 3 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区位交通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 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以合肥为圆心,半

2、径 500KM 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 7 省 1 市、5 亿 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 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 枢纽。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铁路:未来几年 将有 10 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航空:合肥新桥国 际机场为 4E 级、设计年吞吐量达 2300 万人次。水运:2000 吨 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 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 50 万标箱。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拥有出 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科教资源丰富。合

3、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 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 中国报告中,合肥 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 各类研发机构564 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 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 71人,在校大学生 41万人。福布斯2011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 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 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对外开放扩大。先后与国外 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同 180 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目前

4、,已有来自58 个国家和 地区的近 3000 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有境外世界500 强投资企业 45 家,包括麦德龙、江森自控、日立、三洋、三菱 商事、三菱电机、联合利华、ABB、可口可乐、伟世通、大陆轮 胎、住友化学、法液空、家乐福、沃尔玛、乐购、丸红、韩国乐 天、美国3M、丰田通商、威胜利、麦当劳、普莱克斯、东海橡 胶、爱依斯、爱思开、百安居、三井物产、UPS、和记黄埔等。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 50 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 长竞争力 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 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 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

5、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日本大和证券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 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 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 GDP 计算,合肥排 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在全国 26 个省会城市中, 合肥的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从第 17 位、第 18 位,提升至或 逼近前 10 位。2013 年合肥市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全力 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全市经

6、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经济实力增强同时,多项经济指标实现更大突破:生产总值达 467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 3.8 和 1.1 个百分点,人均 GDP 首次突破 6 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 76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07.4亿元,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 , 高于全国、全省4.7和0.7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8亿 元、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逼近1500亿元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000元增长10% ;农民人均 纯收入超1万元、增长14%2014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突破 1000亿元,达到1063.8 亿

7、元、增长10%。14月,规上工业总产值近 2700亿元,增 加值680亿元、增长 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亿元、 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700亿元、增长 20%,其 中工业投资 180.4 亿元、增长 15.3%;财政收入 312.4 亿元、 增长 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87.6 亿元、增长 29.3%。 一季度,在全国 26 个省会城市中,合肥生产总值居第 10 位(超 过哈尔滨、石家庄、长春、西安市)、增幅居第 5位;规上工业 增加值总量居第10 位(超过福州、石家庄市)、增幅居第3位;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第 2 位(超过南京市)、增幅居第 10 位,

8、其中工业投资总量居第 1 位、增幅居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 居第 10 位(超过哈尔滨、福州、长春、济南市)、增幅居第 2 位。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城市,产业门类齐全, 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 37 个工业 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 多种大宗工业产品。近年来面 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市深入实施“工 业立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合肥工业实现跨越 式赶超。2013年完成工业投资 1753亿元,增长18.9%,完成 技术改造投资 1043.3 亿元,增长13.8%。全年工业增加值总量 居全国省会城市第 1

9、1 位,增速居中部省会第1 位;工业投资总 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 4 位,中部省会城市第 2 位,全市工业正朝 着“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奋勇迈进。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 制造业综合产能跻身全国前列,成为我市两大千亿产业;高新技 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5%、22.9%,分 别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 4、8.4 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级两 化融合试验区称号,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 56%,以信息技 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到 47%。京东方 8.5代线、TCL、长安汽车、合肥联想、中国南车等一大批标志 性大项目陆续落地或建成投产;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节能 环保

10、、公共安全、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我 市今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也先后获 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家电 产业基地、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家电产业 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称号。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 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 系。2013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612.12亿元, 增加值1907.4亿元,同比增长14.4%,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 装备制造、家电、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 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合肥是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 地”

11、、“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 市”、“金太阳工程示范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改装车生产 企业 10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300 多家,2013 年汽车产业产值 715.45亿元,江淮、安凯、长安等汽车产量达 52.06 万辆,综 合产能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业: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 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拥有日立建机、合力 叉车、熔安动力、佳通轮胎、大陆马牌轮胎等知名企业。 2013 年

12、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1245.62 亿元。家电产业: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电之都”。2013 年家电产业 总产值达 1446.31 亿元,其中电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等 “四大件”产量达 5986.9 万台套,位居全国第一。拥有海尔、 美的、格力、三洋、荣事达等 10多家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和 500 余家配套企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产业基地,拥有伊利乳业、蒙牛、燕之坊、中粮粮油、娃哈哈、 洽洽食品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 年规模 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总产值 637.65亿元。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总投资 175 亿元的京东方 6

13、代线已于 2010 年 9 月成功投产,实现了中国大陆 32 英寸以上液晶显示 屏国产化的重大突破。目前8.5代线也已开工建设。鑫昊 PDP、 住友化学和法液空、友达等一批项目陆续落户,新型平板显示产 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正在形成。新能源产业:以晶澳太阳能、海润、彩虹光伏玻璃、阳光电 源、美国 3M 等企业和项目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正在形 成。“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加快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打 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 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和汽车 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4 个千亿元 级产业。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现 代服务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 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旅游服务、社区服务、教 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城市综合 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