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感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5207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感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感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感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感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感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感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感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 ,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由谁给解决呢 ?教师这 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 ,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 社会分工 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 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 累身更累心的活计。 而社会对老师的认同却是让老师不平

2、衡的的。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朋友看到了之后说:看你们教师多受重视。我苦笑了一下,说:“市民做不到什么,社会才提倡什么的。”因为教师的收入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仅仅关注学 生得的短期成绩对老师求全责备等原因,教师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压力太大。碍于自己的所谓“面子”,普遍的现象是有了心理问题不会疏导又不去找专业人士治疗,甚至于心理健 康教育未能普及的情况下, 教师有了心理障碍和疾病却不自知!积劳成疾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舆论开始纷纷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心理。 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

3、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 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 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三、禾U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 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四、 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 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

4、家。以上,是我的体会,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 ! 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 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成功与否, 是 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 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 影响。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 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加上小 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

5、,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 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 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 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 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 因此, 我们全校上下 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

6、学生 心理发展的过程。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 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 要求教师在各科备 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 ; 语文课,以教材中 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 ; 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 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 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 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 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

7、的主体, 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 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 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 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 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 关爱 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 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 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 参与,

8、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 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 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在人的一生中,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 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 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 影响其健康发展。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对学 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 分析问题的水平 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探索,我认为在 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

9、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 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 “起搏器 ”,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 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1,建立团结互助 、和谐友爱的 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 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 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 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 激发其求知欲, 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 对他人能理解、 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

10、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 证。心理学 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紧张、 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 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 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 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 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信心 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 识自身的心理现象, 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 因此,对学生积

11、极地开展一些有关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 课外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可以引导 学生写 “心里话 ”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 “悄悄话 ”信箱,与 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 辅导。此外, 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 力和心理调节 能力。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 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 “情 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 ”反过来讲,如果离开 “情 感”这块“肥沃的土地 ”,也就结不出 “良好的发展 ”的

12、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 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 非常耐读, 而且不易读懂的书。 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 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 “良 好的发展 ”的果实。1,平等相待,跨越 “代沟”。新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 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 “心距 ”。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 到理解、 行为得到鼓励、 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 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 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当学 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 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 为自身的健 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倾注真爱,促进 内化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 心理障碍 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 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 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善于与学 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 学生需要关心、 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 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