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64846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良某人物分析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中文化 分类: 史记人物 王者师之张良读留侯世家几乎所有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王者师”。是后代那些梦想通过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士子崇拜的偶像。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为韩灭秦第一阶段,是张良为韩报仇。他的主要功绩在灭秦。大的事件有三件。第一个大事件就是刺杀秦王。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在中国2000年漫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可能就是家喻户晓的荆轲了,他的刺秦壮举经司马迁的神来之笔“荆轲刺秦王”而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相反,知道张良刺

2、秦的人就不多了。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最后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可以说,是张良的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其后十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可以说张良之功,功不可没。卢大经说:“子房欲为韩报仇,乃捐金募死士以铁椎阻击始皇,自此陈胜、吴广、田儋、项梁之徒,始相寻而起,是褫祖龙之魄,倡群雄之心,

3、皆子房一击之力也。其关系岂小哉。”(史记评林引)明代陈仁锡也认为:“子房一椎,宇宙生色。”(史记评林引)第二件事情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4、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对于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后人对它的真实性多持怀疑态度。如清代吴见思说:“此节夜半来去,悄悄默默,写有鬼神气。”(史记论文)日人有井范平说:“左传善写鬼,此段若有若无之事亦类鬼。史公盖自狐突见太子申生之章变化来,极脱胎换骨之妙。”(史记评林补标)其实,这段故事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能完全把

5、它当作历史来看。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为了突出张良后来的足智多谋是天授,非人力。不过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赠书一事对张良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以后,黄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张良由一个卤莽豪侠之士正式转变为王者师。后来,张良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打了无数大仗。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蓝田之战。当时,刘邦本来只想派两万人马去攻打峣山。张良分析说:“秦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关的将军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像这样的市侩之人最好用利益来引诱他。我们在山头上多挂旗帜,以为疑兵,然后再派人带着重金去宝物去收买秦将。”秦将果然反叛了秦朝,并且还提出要和刘邦一起

6、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阳。这时,刘邦就想答应他们,张良再次献计,认为这只是秦军的主要将领要投降,下面的士兵恐怕不会听从,不如乘着秦军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攻打他们,这样秦军必败。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举兵攻打守关的秦军,果然秦军大败,于是刘邦的军队一路打到咸阳,秦二世子婴终于开门投降。刘邦得以第一个入关。张良在这一战中,先是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其次重金利诱,分化瓦解敌军斗志;最后又乘着敌军松懈的有利时机突然发难,一战成功,使刘邦得以先入咸阳,后来称王关中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张良这一战之所以能成功,应归功于他善用黄老之学。也就是把黄老哲学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应用到政治、军事

7、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杨时曾这样评价张良的黄老哲学: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底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史记评林引)这个分析真是精辟。后来,张良还把他的这套黄老哲学应用到明哲保身上去,整天不问政事,一心修道炼丹,其实他是看到刘邦大肆杀戮功臣,所以避祸。 拥刘反项 第二阶段是楚汉战争时期。张良大的功劳也有三件。首先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鸿门宴”。我们来看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一个重要的原

8、因是项羽内部出了一个“叛徒”,他就是项羽的季父项伯。而项伯之所以替刘邦说话,主要就是因为张良的关系。原来,早年项伯曾经杀了人,是张良救了他。现在项羽要攻打刘邦,项伯要报恩,所以前一天晚上来通知张良,他本意是要拉张良离开刘邦,可是最后却被张良说服,反而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军中的一个棋子。请看项伯在鸿门宴中的独特作用。当天晚上回去就给项羽吹起了耳边风,说起了刘邦的好话:“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又怎么敢进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啊!不如乘机好好对待他。”项羽本来就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听了季父的话就答应了。这样一来,作为统帅的项羽就没有非杀刘邦不可的心思了。再看鸿门宴上

9、项伯的表现。范曾看项羽不忍心杀刘邦,就出去叫了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乘机杀了刘邦。本来这也是一条毒计,可惜自己内部却杀出一个项伯,死活要保护刘邦。作为主帅的项羽没了杀刘邦的心思,再加上项伯的保护,范曾一人孤掌难鸣,独木难支,最后还是让刘邦从容脱险。所以,没有项伯和张良这层关系,刘邦在鸿门宴上恐怕凶多吉少。再看张良的表现。可以说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沛公进入项羽大营起,他就始终跟随左右,观察着局势,伺机保护着刘邦。可以说鸿门宴上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争取了敌方阵营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然后和刘邦密谋,帮助刘邦想好第二天见项羽怎么争取他的同情和理解。在刘邦形势危急的时候,兵行险着,导演了一

10、出樊侩闯营的好戏。樊侩本就是一介武夫,为了主子可以命都不要。果然,一听张良说刘邦危急,樊侩按捺不住,带剑闯入大帐。先是撞倒卫兵,然后是不客气地喝了项羽送的酒,大吃生猪腿。最后一番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演讲把项羽说得哑口无言。正是樊侩这一闹,反而打乱了范曾的计划。刘邦乘如厕的机会从小路逃跑了。最后也是张良留下来殿后,处理了后事。因为张良留下是最安全的。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二件大功就是推荐了“三杰”,而最终灭项羽的正是这“三杰”。他们就是黥布、彭越和韩信。韩王成被项羽杀之后,张良终于归于刘邦。可以说从这时起,两个人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张良献的第一计就出手不凡

11、。当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让他随军一起攻打项羽,结果没想到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就向手下询问灭项羽之策。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杰”,这三杰就是后来在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韩信。黥布是项羽的部下,与项羽有隔阂;彭越不满项羽,在梁地反了;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人。在后来刘邦和项羽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正是这三支部队,和刘邦的大军一起把项羽包围在该下,最终灭了项羽。同样让人叹惋的是,也是这三个人,汉朝建国以后先后造反,后来被刘邦一一所灭。但张良的善于识人却是毫无争议的。后来韩信在刘邦被项羽打得一败再败急需有人帮忙的时候提出要刘邦封他为“齐王”,气得刘邦破口大骂韩信。张良和陈平赶紧劝

12、止了刘邦,刘邦也马上醒悟过来,封了韩信为“齐王”。这个事情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后人因此而对张良颇有微词。如宋代罗大经说:“虽王信以真王-信盖岌岌矣。然则淮阴诛族之祸,胎于良、平之蹑足附耳也哉!”意思是说张良、陈平的这些话给以后韩信的死埋下祸根。客观地讲也确实有点关系。但是站在张良的立场想一想,他当时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当刘邦破口大骂韩信的时候,他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必然要提醒刘邦“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他尽谋士的本分和职责。至于韩信后来被夺了兵权,身死国灭,那是刘邦早就计划好了的,即使没有张良陈平的提醒,韩信的最终下场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张良的第三个功劳是劝止了刘邦分封六国后代的事情。汉

13、三年,项羽大军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么办。郦食其说了一个点子。他建议刘邦重立六国的后代,给他们印绶和封地,他们必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臣,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来投降。刘邦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好,赶紧让他去刻印,准备出发了。这时,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策给张良说了。张良马上就说:“陛下如果真这么做,那么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接着,给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天下之士之所以愿意跟着你,就是想以后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你恢复六国的后代,那他们都会去侍奉各自的君主了,谁还会跟着你打天下呢?”刘邦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派人销毁了那些印绶。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

14、钮下载!巩固汉室汉建立以后,张良对汉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三件大功。件件都是固国之本的大功。第一是安定军心。汉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个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将领们日夜争功,功劳大小一时定不下来。有一天,刘邦远远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不知议论些什么,就问张良。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要谋反啊。”刘邦大惊,问:“天下已定,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啊?”张良就分析说:“陛下现在已经封的功臣都是跟随你多年的老朋友,而你诛杀的都是你怨恨的人。所以他们一方面害怕你把土地都封完了,另一方面又害怕因以前的过失而被杀。”刘邦忙向张良请教对策。张良就问:“陛下平生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

15、是雍齿。”张良说:“陛下赶紧先封雍齿,群臣看见连雍齿都封了,他们的心也就定了。”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赶紧封雍齿为什放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早早封赏功臣。这么一来,果然就再没有人担忧了。其实,这段文字要细细推究起来,恐怕就会露出破绽:试想,谋反乃是灭门的大罪,哪有大白天坐在沙堆上公开商量的道理?张良恐怕是故意这么说给刘邦听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一般来讲,国家初立,政权不稳,民心未附,这些都要急于安定下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首先安定军心。兵难带,将难管,自古皆然。张良深知这些骄兵悍将们的心理:你汉家的天下是我们出生入死拿命换来的,我们打江山,我们就要坐江山,没有好处谁肯为你卖命?

16、但说他们个个都要谋反,那肯定是没有的事,至少暂时是不会的,只可能是因为害怕封赏不公,心里有些怨气,脸上有些难看罢了。这些刘邦可能不知道,但张良一定是看在眼里或早有耳闻。我们还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测:跟随刘邦的将领们人数肯定不少,功劳肯定也不少,有的没功劳也有苦劳,如何做出合理公正的评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邦虽然是皇上,一言九鼎,但也不会完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也许丞相、御史都要参与,这中间未必就没有一点猫腻。如果不说得严重些,真要激出一些事端来也是不得了的大事。从刘邦事后慎重对待这件事情来看,张良是深深抓住了帝王的心思。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当汉之剖符行封诸侯王时,虽多出高帝独见,未必非萧曹从中上下,而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