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64703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 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包括 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之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科研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实践经验的累积,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研兴校”随之成为中小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领域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不仅为国家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直接推动了教育教学本身的改革。但是我国教育领域科研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中引人关注的就是研究行为的失范。 一、学校科研失范行为的表现 学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之地,

2、本应是社会规范的模范践行之所,但是在当前的学校科研活动中却存在着诸多失范行为。 问题一。无偿侵占他人成果。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选题前也必须认真了解已有相关成果,以便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避免重复劳动。可有的研究者在引用他人成果时,不予注明出处,他人的劳动就理所当然地为我所用了;老师或领导稍微给学生、下属指导一下论文,就成为了第一作者,学生或下属要借用老师或领导的影响力,老师或领导借用学生和下属的时间和脑力,二者合作皆得利;更有甚者,对论文和课题的具体内容都不清楚,就成了第一作者或课题主持人。 问题二。重复劳动。一种是重复别人的劳动,把几篇文章经过剪接,改装为自己的;

3、一种是重复自己的劳动,一篇文章稍加改动,换换标题,“新瓶装旧酒”再次发表。有甚者内容大致一致的文章在不同刊物上刊发十几次。 问题三。权钱交易。各种科研评奖日益偏离其主旨,成为某些领导和“名师”的专利,普通教师、后生之辈要想奖上有名,只有做领导或学术权威的科研合作者,实际工作时是科研项目主持人的角色,领奖时是参加人的身份;有的人一旦从教学转到行政岗位,成为某重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后,很快各种学术头衔接踵而至,不问这些领导是否有时间、精力和能力专注科研事务;学界人士为发文章、批课题,而动用各种关系和手段,更不是少数。 问题四。自我封闭,单打独斗。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合作,需要科研交流,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

4、老教师的帮扶,可现在有些教师存在惟恐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缺乏合作精神。 问题五。名利为重。钻成果评价的空子,追求数量,追求短期见效,甚至为荣誉授予、奖金分配而师徒反目、同行相轻。在名与利面前,学界人士已无暇顾及文人的清高。 上文所述问题,或轻或重在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其范围、其程度有扩大之势。 二、学校科研失范行为的危害 上文开列的种种科研失范行为,在实际中则贻害无穷。 首先,不仅浪费了本来有限的国家资源,而且直接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力,进而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和日趋加剧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家决策层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对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部门也

5、认识到应用新技术对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作用,国家每年往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学校的科学研究。如果研究者只是做表面文章,简单重复,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领奖金、得荣誉,而不关心研究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就是浪费国家的钱财;如果研究者以实利的获得作为自己研究行为取舍的标准的话,那些周期长、风险大,需要联合攻关的项目,如基础研究,就无人问津。而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是源自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当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可谓之大,但真正能在国际上领先的成果不多,能转化到实践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也不多。 其次,影响了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不利于科研队伍的成长。科研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6、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有研究的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有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能够了解现状,把握前沿,大胆设想,又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小心求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者通过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得势,会挫伤一些真正埋头搞科研的研究者的工作动力,教育界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同时,过分看中个人利益得失,研究者间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联合攻关,也就无法开展一些大型的、跨学科的研究。科研团队也不乏因利益纷争而解体的教训。某些课题负责人为避免人事协调的困难,往往倾向于联合自己的学生、同学成立课题组,这样,成员间的情感因素虽利于团队的合作,但“近亲繁殖”也会导致研

7、究队伍出现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同构问题。 最后,影响受教育者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向良性转变。“欲正人者先正己”,“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与教育内容中提倡的奉献、诚实、公正等观念相悖,不能“正己”何以“正人”。某些为师者自身的违规会降低整个学校教育的效力。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不良的科研行为,侵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养成他们不良行为习惯。高校学生买文章、抄文章的现象并不少见即是例证。而且,学生最终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些还会担任其所在领域的领导,如果他们持有与社会健康发展相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那社会风气的好转怎么实现呢。 可见,学校中的科研失范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8、,影响研究队伍、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三、学校科研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学校中出现科研失范行为的因素 因为作为社会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产生上述科研失范行为的原因。 从内因来看,主要是某些研究者错误的社会化。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某些研究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教育的不力,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对名利的追逐、错误的自我意识、不良的道德观念、好逸恶劳的习惯等,由于主体自身存在个性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缺陷,易于接受社会的不良影响。 从外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中的浮躁心

9、理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见效,讲实际利益,看眼前得失的风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校。如学校领导实行任期制,几年一轮换,有些领导急于在自己的任期内出成绩,重视那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缺乏长远眼光和整体规划。 二是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弊端。(1)指标单一,重量轻质。如,已受到人们争议的SC(cetaionId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成为了某些高校研究生毕业、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指标,成果没有被S摘录,一票否决,致使SI畸变。南方周末5年月日刊登了题为科研明星,还是科研泡沫的报道,该报道通过调查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院长郑岳青年发表2篇SC论文的现象,揭示了这种评价体制的

10、弊端,称“SCI是一把坏掉的尺子”。(2)评价程序不科学。评价周期较短,过于频繁。自从高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高校教师都实行聘任制,一般三年为一个考核期。在此期间,达不到规定科研任务量的教师,或降职使用,或转岗,甚至下岗离校。面对硬性指标,多数教师不敢怠慢。这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但过短的评价周期,也使得某些教师为急于出成果而在课题选择、成果发表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北大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专著中抄袭他人成果被曝光后,有人认为他是现行科研评价体制的牺牲品。(3)评价激励手段偏颇。很多学校为鼓励教师重视科研,多出成果,把科研成果直接和物质利益挂钩,对期刊、课题种

11、类进行明码标价。忽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过于强调物质激励手段,也会走向过分重视物质收益的误区。 三是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科研失范行为发生后,往往科研失范者所在单位担心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低调处理。甚至有的学校还会替失范者掩盖事实,推脱责任。惩罚措施不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研失范行为的发生。 2.学校科研失范行为发生的机制 ()行为主义的解释: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明确学校中科研失范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在行为主义看来,人的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刺激反应与反馈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变量系统:外界刺激(S)、主体

12、因素(O)、行为因素(R)。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经过主体的加工,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作用于外部世界;如果主体的行为得到正强化,行为得到巩固,主体主动从外界选择与自己的已有行为一致的信息;如果主体的行为得到负强化,那该行为方式得到抑制,乃至消失,主体从外界寻求与过去行为相异的信息。 学校教师,特别是高校中的教师,随着他们对社会参与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增加,有机会接触到多面的社会现实,其中某些人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加之主体自身原有的某些缺陷,就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如,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成就”的动机;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某些科研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科研失范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反

13、而名利双收;有的虽被发现,但处罚力度不够。违规行为给违规者带来名与利的收益,相当于对此类行为给予了正强化,这种行为得到巩固,不但重现,还会升级。 (2)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以班图拉(eand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发现,人的社会行为获得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模仿,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替代性学习而获得某种行为方式。科研失范者成为某些研究者模仿的对象,而且失范者的身份、地位越高,他影响他人的能力越强。如果说连中国的最高学府都存在着科研失范的话,那地方院校和中小学中出现科研失范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综合治理,遏制学校中的科研失范行为 鉴于上述分析,遏制学校中的科研失范行为,优化科学研究环境,应该综合防

14、治,“标本兼治”、“自律他律结合”。 1加强道德教育,发挥德育的自律功能 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内因起主要作用。学校除了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之外,也要重视师德的养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教师的特殊职业角色,要求从业者应有更高的道德自律,因为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成长。学校中的科研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者应该率先垂范。实践证明,很多优秀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展现出的认真的态度、奉献的精神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再说,科学发展史上真正有作为的研究者主要靠的是自律。加强道德自律要全员、全面开展。如,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中应加入科研规范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请优秀科研工作者传经送宝;把道德教育渗透

15、到日常管理活动中。通过典型教育、日常教育促使教育工作者自觉抵制不良影响,遵守科研规范。据报道,中科院通过了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明确提出“坚决反对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通过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科研工作者提高自律意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各种科研失范行为。 .完善科研评价体制 科研评价体制的弊端是催生科研失范的直接动因。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已有基础、发展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切记盲目照搬照抄,一心要与高水平学校看齐;学校内部也要注意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不搞一刀切;评价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既重视理论研究也重视应用研究。同时,完善科研评价程序,实行校内外联合的匿名评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周期;采用综合的、合理的激励手段。只有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约束、激励的作用。 3建立科研失范惩处制度 除了强调道德的自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惩处科研失范行为的制度。如通过舆论的揭露,使失范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通过法律手段,使失范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敢于违背科研规范者,一旦东窗事发,其损失应远远大于其收益,否则难以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科研失范行为让人深恶痛绝,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在谋划治理机制的同时,首先应从自我做起,严守科研规范,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应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