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644436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中国农业起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业来源 摘要 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本。一种国家、一种民族,只有在其自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可以从外部获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干持续发展1。因此,农业对于拥有着几千年辉煌文化的中国,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的来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有关农业来源的多种传说也非常多。本文将对中国农业来源作简要阐明。核心词中国农业 农业来源 农业来源传说1、简述中国农业来源农业随着着人类的来源而生产。当农业来源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只有某些经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国内浮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1年,国内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

2、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发明了条件2。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托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来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0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觉得,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目前,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国内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3、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白,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历史。遗迹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尚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体既有猪、狗、鸡的遗骸,阐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有学者根据20世纪8年代发现的谷物种植的遗迹、遗迹从而断定中国农业来源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前期,并得出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来源的中心之一3。在原始社会里,农业就已经孕育于人类的采集活动之中,当时男成员从事狩猎(渔猎),女成员则担任

4、采集工作。这种分工习惯到了唐代尚有保存,当时云南的裸行蛮,即是“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等,归啖食之”4。当这些女成员长时间和植物接触,通过不断的观测,自然会逐渐结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通过发芽、成长,最后开花成果。于是,她们好奇地进行了模拟式的试种,固然这其中必然需要通过无多次的失败,才逐渐摸索出播种的措施。在种植业发生的同步,孕育于狩猎经济中的畜牧业也逐渐萌芽。即当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故意识地选择某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起初是小的)留在身边,慢慢地就饲养起来。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也许是狗。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已发既有猪骨和狗骨。长江流域的遗迹中除猪骨外,尚

5、有水牛骨骼。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长了。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迹出土有大批零整兽骨,其中有马骨。陕西陕县庙底沟和辽宁大连市羊头洼遗迹都发现鸡骨,阐明马和鸡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养猪业的异常发展,是与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裴李岗遗迹已出土有猪骨。河姆渡遗迹出土的一只小陶猪。考古发掘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迹表白,但凡重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部落,都饲养以猪为主的家畜。尚有一种也许是当人们吃食物的时候

6、,某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跟随在人们身旁拣拾残食,人们就便留它们在身边饲养。当狩猎不到动物,衣食无着落时,就用她们来补充。畜牧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觉得,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农业来源就已经开始,到了新石器时代,种植业和畜牧饲养在原始社会经济中,已占着主导地位,采集和狩猎至此降至次席。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发明此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在很大限度上受限于大自然。只有农业浮现后,人们才变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可以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同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干依托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

7、,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就获得了某些积极。因此,农业浮现后不久成为国内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渐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自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都市浮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本。农业的浮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本。5因此,原始农业生产构造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以采集渔猎结合为主,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 以种植业为主,采集渔猎居次要地位;种植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产生,以至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采集渔猎仍作补充。而从原始农业种植的作物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无性繁殖作物和种植繁殖作物7。2、有

8、关农业来源因素和条件 农业来源历来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备受考古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农业学家等的不断努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有关农业来源,一方面,诸多学者觉得环境变化是导致原始农业浮现的因素8。距今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的波动,必然会导致中国动植物资源的巨大变化,动植物的减少特别是多种易猎可食动物的大幅减少,使得中国南北两地的居民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这一阶段一开始的急剧升温及后来的渐趋稳定,为谷物驯化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南北两地几乎同步进入原始栽培农业的诞生阶段9。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觉得人

9、口压力是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因素1011。此外尚有某些学者觉得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及人类定居生活的浮现1213。 而农业的来源,就像种植庄稼需要合适的土壤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重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一、人类的进化农业经济,是一种高档类型的经济生产部门。这种生产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依赖于自然界,并且要依赖于人类的智慧和才干。只有人类自身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限度后,农业经济才有也许被发明。但直到进化到新人阶段,人类还不能挣脱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然而,体质进化是不可更改的方向,人类越来越聪颖了,经验越来越丰富了。直到人类撒下了第一颗种子后,从此开始了改造自然为自己谋取幸福的伟大进程

10、。二、天然食物的局限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加大了,根据推断,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地球上的人口还局限性三百万,到新石器时代就增长到了五千万。此外,工具的改善,也加大了对资源的消耗,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使许多动植物大量减少。一方面是人口和人们欲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动植物资源的减少,这种锋利的矛盾仅仅用本来的渔猎和采集措施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另寻出路,用农业这种方式来生产食物。三、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漫长的采集生活,使人类积累了开展原始农业生产所必须具有的某些知识,这是原始农业赖以产生的技术基本。处在旧石器晚期的人们在采集野生果实的过程中,有关作物栽培的初步知识也开始萌芽。四、多种农业生产条件

11、的诞生原始农业的生产条件,首要者在于生产工具、贮藏条件和氏族组织等几种方面。1、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向细小化方向发展,为前农业生产工具的产生提供了也许条件。此时期用于采集野生谷穗的石刀已在多处遗迹中发现,如在贵州出土的穿洞骨铲是新石器时代用于翻土的骨铲的来源。这些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意味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的“前夜”。2、贮藏器皿的浮现同样是原始农耕文化赖以生产的重要条件。农业经济是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季节性气候制约严重的一种经济部门。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食物来源的间歇性和难以保证性,因此,农产品贮藏不仅是保证食物持续供应的重要措施,并且是农业生产下一种周期可以得以开展的主线

12、保证。3、氏族组织是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社会保障。在氏族组织内部,古人类共同采集或狩猎,就如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同样,氏族组织为原始农业中的分工合伙提供了组织框架,有效的分工合伙又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及继承。3、有关农业来源有文献记载的传说15目前文献记载的有关国内农业来源的传说大概有如下四种:一、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二、柱,是神农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柱自幼跟随神农从事农业,焚烧山林,开垦耕地,熟悉农活,使本氏族得以兴旺,后来就也被人们当作农神来祭祀。神农因发明农业使本氏族从

13、游牧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得到人们的敬重,而到了其子“柱”的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已能供养本氏族,无需在像过去游牧时期“逐水草而居”那样飘泊不定,开始定居生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成就,人们敬佩“柱”也是理所固然的。三、轩辕氏,既黄帝,不少人觉得她才是农业的创始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有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四、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的。在诗经里就有诸多篇章歌颂她的功德。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也是该族农业生产技术的缔造者,故被后人尊为农神。有的人说她是黄帝的后裔,有关后稷的文献资料要比神农、柱、黄帝等具体、完整得多,对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更为具

14、体。后稷的妈妈姜嫄因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出了后稷。后稷出生后,她的妈妈觉得是不详之兆,就把她丢弃了,没料到把她丢到路上后,来往的牛马都规避她,不肯踩到她,将她丢到结了冰的河中,也冻不死她,有鸟飞来用羽毛覆盖她替她保暖。她的妈妈看到这样,就十分惊讶,于是就把她有带回家抚养成人。后稷在小的时候就和有农业天赋,喜欢栽培种植多种作物,长大后就教人民进行农业耕作,被后世许多人觉得是农神。稷最早就是后稷栽培的作物,后来人们就以此来作为她的名字。社稷一词就是地神与农神的合称。4、总结国内农业来源早,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业不仅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来源对人

15、类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人口大规模的集聚物质基本,是人类得已运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增进社会构造向高层次演进。注释:1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2浅谈中国农业来源3张成权 有关中国农业的产生与中国文明4樊捉绰蛮书5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胡效月,安成邦 中国农业来源综述7auer 农业来源与传播陈淳 最佳觅食方式于农业来源9宋桥敏 中国原始农业来源之背景分析10颜家安 海南岛原始农业的几种问题11马克.纳森.科恩 人口压力与农业来源12尚定舟王有文 略论农业来源13孔令平 有关农耕来源的几十问题4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15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参照文献.何炳棣:中国农业的本土来源2.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来源和发展.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4.徐旺生:有关农业来源的若干问题探讨5.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来源及其特性6.朱乃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