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厌学情绪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6402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克服厌学情绪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克服厌学情绪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克服厌学情绪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克服厌学情绪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克服厌学情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克服厌学情绪(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怎样克服厌学情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美德,也是经念的精僻总 结。当今,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利益观的冲击,资产阶级 享乐观阴暗面的侵袭,应试教育课业负担的压力,部分学生专心学习 的意志崩溃,产生了厌学情绪是塑造精英人才的极大障碍对培养社 会主义接班人极为不利,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积极思维不志心听讲, 不精学教材,不刻苦作业,不守纪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图嬉戏玩 耍。更有甚者不到校,酷爱上网,游窜他乡,结伙斗殴,窃盗赌博, 吸烟酗酒,谈情说爱,沦为社会不齿之人,或人才废品,辜负了家长 送儿读书的初衷,违背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厌学情绪危害极大,值得学校、社会、家庭共同面对,

2、多管齐下,、提高认识,学习改变命运为前程奠基人从呱呱堕地起,凭着感觉和思维进行模仿学习,生性就具有好 学本能。如奶娃吮奶时,抚摸母亲,观察周围事物,就是在模仿学习。 据研究,孩子在六岁前每天学习词汇最高可达四百个,从而具备基本 语言能力。及长到学校读书,学习规范化的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与 自然接触中,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大量积聚进而掌握一些规律,学而知 之,是积极好的。孩子幼小,身体稚嫩,知识微薄,不能直接创造价 值,是最好的学习阶段,学知识,练本领,一辈子享用。学习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将来就业择业的机率大,渠道宽,对人民和 国家的贡献多,甚至成名成家,流芳百世。所以,学习能改变命运, 为

3、人生前途奠定基础,就应该积极好学,不能产生厌学情绪。二,培养兴趣,以读书为最大快乐书是知识的载体,古今皆具,包罗万象,有生产的,有生活的,有科技的,有娱乐的,涉及方方面面,各种问题都 可从书中寻求答案。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随(积 极意义理解)所以读书是极为有利,是人的一大乐趣。只要好读书, 求得甚解,。古今能人,闻人都是手不释卷,终身读书,学到老,有 极高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人的最好老师。负担教育 责任的老师和家长,要告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晕是克服厌学 情绪的一把钥匙。培养提高读书兴趣之法是多种多样

4、的。一、用书中 知识启发学生解疑释难,感到书有用而有兴趣读书。二、用多种娱乐 表演形式传授知识,如讲演、参观、问答、竞猜,展播等,寓学于乐, 启发培养兴趣。三、用精神、物质的鼓励,读书有奖,使学生好学, 培植其兴趣。四、创设舆论,对会读书,好学习者表示敬慕,表彰, 以提高学习兴趣。三、发现潜能,根据特征善于施教人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不同,辉造成个性特征。如有的学生长于科技,有的长于文艺;智力开发有早有迟;个性有内外向,喜动喜静;在统一考试中,成绩有优有差,差者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不一定永远是差生厌学、永远厌学,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其素质潜在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可能转

5、变的。潜能在科技的,一定爱玩自然物和工艺品;潜能在文艺的,一 定爱歌舞乐器等操作表演。发现其好恶,就让其展现特点在好的方 面有良好的成绩和效果,再引导在恶的方面来。如有个学生喜欢踢球 而想入球队,对文化学科不努力,就鼓励他学好文化课方让其参加球 队,从潜能方面促进非潜能方面。又如有个学生潜能不在原文背诵, 记忆力差,但能表述,就不要求背诵,免得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 低年级促进差厌学,高年级却好起来,就是智力开发有早有迟的原因, 其厌学情绪可能改变。OO 丄四、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好学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教课教师调动的影响,时间地点环境的改 变,身体发育状况的变化,会出现忽高忽低,时厌时好现象,这就需 要调节情绪。如教师更换,学生就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时间地点环境 的改变,要创设环境满足适应。属健康状况的,要治疗保障;属发育方面的要分别对待,不作硬性要求。如属翘脚课,要狠抓辅导突击补 上来,不能让其厌学;属不良习惯的,要强力改变和制止,注意引导, 以调节情绪。总之,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注意变化,随时调节,摒弃厌学,保持积 极状态,达到自己要学,天天想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