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639242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治疗咳嗽2016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9.15 中医治疗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药如下: 白芥子 味辛,性平,入肺经。具有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 痛患者。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治:用于 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 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天南星 性味归经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 脾经。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 蛇虫咬伤。 另外,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惊厥 作用,可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者,多和天麻合用。 注意 孕妇慎用。备注

2、 天南星中毒,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 严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 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如呼吸困难 则给氧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紫菀 味苦、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药能 明显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 咳出。主要用于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 宜忌 有实热者慎服。性味性温,味苦、辛。前胡 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降 气化痰、宣散风热的功效。有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 作用,无明显镇咳作用。临床上常与杏仁、桑白皮 等配伍。白前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 咳嗽痰多,气喘。该品 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

3、, 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与 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于久咳多痰的治 疗。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竹沥 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 清热化痰的作用。常用于咳嗽痰多者。款冬花 味辛、性温。归肺经。化痰止咳。 有镇咳下气,润肺祛痰的功能。主治咳嗽,气喘, 肺痿,咳吐痰血等症。 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 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故 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特别是肺 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临床上常与紫菀配伍,为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杜鹃素 味苦,性寒,归肺经。具有祛痰、止 咳、平喘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或通 过神经反射而产生祛痰

4、作用。临床适用于慢性支气 管炎患者,可使痰量逐渐减少,痰液变稀,易于咯 出,从而减轻临床症状。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 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 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 毒性、烈性。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 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 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 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 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麦冬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 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

5、干咳,阴虚痨嗽,喉痹 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 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 秘;咽白喉。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 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桔梗 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 并有宣肺、排脓作用。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 补五劳、养气。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 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使用注意该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 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及十二指肠

6、溃疡者慎 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不良反应:1该品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慎用,剂量也不宜过大。中药中凡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 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痰为津液所化。津液是人体正常生理性体液,痰是有形的一种病理 产物。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盛,内伤七情饮食之郁, 以致气逆液浊而成多量稀粘之汁。痰与饮常常互称, 在临床上又有鉴别:粘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 痰色黄者属于热证,色白者属于寒证。舌苔腻者多 属湿痰,舌红口干者化痰药物分类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 痰 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 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

7、、肢体麻木等; (1)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 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痰浊,且有止咳作用, 为治湿痰之要药。(2)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 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 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2、清化热(燥)痰药:甘苦咸凉热痰、燥痰热痰证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 燥痰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1)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 用。甘草能

8、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 释易于咳出;(2)瓜蒌甘、微苦、寒。归肺、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 痰热及燥热咳喘。本品有清热化痰之功。治疗痰热 阻肺、肺气上逆、胸闷、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 胆南星、枳实等。3、止咳平喘药:多辛甘苦,有润燥、宣降敛泻等 作用(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 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 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 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化痰食物1、枇杷性凉,味甘,能润肺化痰止咳。滇 南本草云: “枇杷治咳嗽吐痰。 ”适宜热咳吐 黄 脓痰之人食用。

9、2 、无花果能清热、化痰、理气, 适宜风热型咳嗽多痰胸闷者食用。福建中草药 还记载了 当地民间方法,治肺热咳嗽,声音嘶哑, 用无花果 15 克,水煎调冰糖服。3 、荸荠能化痰、清热,对热性咳 嗽吐脓痰者尤宜。每次可用鲜荸荠 250 克,洗净 削去皮,用 沸水烫一下,生吃,早晚各 1 次,连 吃 35 天。4 、冬瓜性凉,能消痰、清热。滇 南本草中说: “冬瓜润肺消热痰,止咳嗽。 ” 凡风热咳嗽 或肺热咳嗽者,均宜选用冬瓜煨汤食 用。5 、梨子性凉,味甘,能清热化痰, 热咳者宜之。民间常将梨子削皮后,将梨核掏出, 放人川贝粉13克,隔水炖食,每日2次,每次 1 只。或选用已故名医蒲辅周的方法,用中药麻 黄 35 克,捣碎或捶碎后放人梨心内蒸熟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