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63921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共14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建筑与建筑师-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姓 名:蔡天鸿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 目:建筑与建筑师指导教师:李月红提交日期:2017.12.29专心-专注-专业中国鸟巢建筑分析-建筑分析-摘 要国家体育馆鸟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由艾未未担任设计顾问。设计者对鸟巢的外形处理非常自然,将其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鸟巢的整体设计都堪称完美,其外壳采用的是防水气垫膜,阳光可以透过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除此之外,比赛的看台也是可以根据不同时期观众量

2、的变化,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鸟巢设计中还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呈现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照顾到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每一位观众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是吸声膜材料,钢结构上采用的是吸声材料,以及鸟巢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得鸟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最后,我们的鸟巢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鸟巢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两百多个轮椅座席。比赛时,场内还将提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

3、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关键词:“鸟巢”;诞生;技术;时代一、 引言 中国-北京-“鸟巢”。这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耳熟能详的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又是如此紧密地被关联在一起,无法分割。“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在奥运期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达到作为一个建筑在社会事件中所能达到的几乎最为辉煌的顶峰;奥运之后则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北京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亮点,如今它已和历史悠久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一起,成为北京新的城市名片,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游客必到之地。选择“鸟巢”作为我介绍的建筑

4、,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是历史和文化认同感,“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在比赛期间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块新名片,为世界所熟知,是中国当代建筑的里程碑。在中国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奥运史上也无疑会留下浓重的一笔。第二点原因是被“鸟巢”不落俗套的建筑美所打动,就如当时选。“鸟巢”方案的评委一般,被“鸟巢”自然错落有致的钢结构网格外形所打动,它摆脱了通常人们心目中体育场形象的窠臼。第三点原因是源于我父母以及我对“鸟巢”建筑的喜爱,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在父亲的影响下,或多或少我对建筑有了更多的兴趣,在父亲口中的“鸟巢”一直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建筑,逐渐的我也开始喜

5、欢上“鸟巢”,2011年暑期,父母去北京旅游时,专门去参观了“鸟巢”。任何一个建筑的诞生都不是偶然,我将会在第一章简要回顾和总结“鸟巢”诞生的三个方面的背景:中国与北京的当代建筑之路,体育场馆及奥运筑发展简述,和北京奥运会与奥运公园规划。阐明“鸟巢”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的,是北京乃至中国的当代建筑发展历程的选择,是当代体育场建筑发展的新里程碑,也是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需要和奥运公园规划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论文第二章较详细阐述了“鸟巢”的诞生历程,按时间顺序,选择看台和建筑外形、可开启屋顶、编织结构、网格、材料、色彩、造价、基座与景观等关键设计要素对这一超级建筑的构思起点、发展、矛盾、讨论、定案、

6、深化、修改、实施过程等进行全面的记述和评点总结,突出设计过程中基本设计方向的讨论和明确、重要设计要素的判断、关键设计矛盾的解决和由概念到实施的过程演变。 论文第三章综述“鸟巢”的几个重要设计理念和建筑学手法操作,实质上体现出一种环环相扣的“返璞归真”:“人群构成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对体育场本质之回归与建筑表达;“结构即是外观”的设计理念是对建筑形式之反思和表皮建筑的发展与反动;“景观和建筑一体”的设计理念凸显隆起的基座景观与主体建筑的相互关联和衬托;“有序与无序”的设计手法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审美变异与建筑学操作;“当代”与“中国”的双重观念体现了建筑中的文化碰撞、融汇与解读。论文第四章论述了“鸟

7、巢”设计和实施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包括:高度复杂的钢结构及其设计科研成果,体现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膜结构,建筑、结构、给排水设计高度整和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方法三维设计、仿真模拟分析和协同作业平台,“绿色奥运”项目和建造技术空间定位和复杂施工等六个方面,这些创新性的技术成果都是对“鸟巢”设计理念的强力支撑,也是对中国高端设计建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提升和历史性案例。论文最后全面总结陈述全文的内容和观点,并在结语中指出,对任何建筑现象、事件、作品的全面客观评价,都应该并只能在一定和足够的时间距离下才能做出,对“鸟巢”,就更是如此。 二、 正文2.1鸟巢”诞生的的背景当代西方建筑自

8、1960 年代以来所呈现的建筑潮流的显著转变和流派纷呈,其根源是设计观念的变异和“审美软化”,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与西方特定的历史、哲学、文化、科技和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同样,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由于中国自身条件的不同,也呈现并将继续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样貌。但在人类经济与生活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西方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间接的,更可能是直接的;既可以是抽象而宏观的,也可以是具体而微观的。“鸟巢”正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哲学、社会、文化、技术、经济条件下,中西方当代建筑设计和审美观念直接而具体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本节试图以对具有代表性的质量较高的重点建

9、筑作品的简要梳理,管窥1978-2008 年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北京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并通过北京的发展历程反馈整个国家的当代建筑发展之路。这三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1978-1989 年、1990-1999 年,2000-2008 年。在每个阶段中,既选择了具代表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若干“大建筑”,也选择了具某种开拓性或实验性的、不为主流建筑界所认知的若干“小建筑”,希望藉此能尽可能真切地呈现当代建筑发展的面貌。1978-1989 年,代表性的“大建筑”:香山饭店(美贝聿铭 1984),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力图通过香山饭店的设计探讨一条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中国当代建筑的新方向,用

10、地放弃了城市中心而选择了郊外的山林之中,采用了园林式院落布局、江南民居及园林的坡顶/淡彩/漏窗、精心设计的细部和考究的用料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讨论、争议和影响,也是八十年代外来建筑师在北京的代表作。(图 2-1)图2.1 香山饭店(图片来源 网络)1990-1999 年,代表性的“大建筑”: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美索波尔罗斯公司+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1990),建筑构图主次分明,纯几何形体严谨中求得变化,色彩凝重,具有经典现代建筑的庄重气氛,是国内较早的集办公、酒店、公寓、展览、购物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图 2-1)图2.3 席殊书屋(图片来源 网络)图2.2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11、图片来源 网络) 1990-1999 年,代表性的“小建筑”:席殊书屋(非常建筑事务所 张永和1996),利用“书车”半书架半自行车的装置,将交通的历史和书店的功能重叠,将基地还原成与对称式办公楼的另一端相对应的通道式空间,是对建筑与城市历史和现状的探究和重释;后被拆除并且被戏剧性和寓言性地恢复为最初设计的通道,构成了相互质疑、改写和擦抹的有趣“实验”。(图 2-3)2000-2008年,此阶段的大背景是进入 21 世纪,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更加开放,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建设量巨大,城乡面貌巨变。外国建筑师特别是顶级建筑大师大军进入,带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12、,与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批国家级公共“大建筑”均由国际一流建筑师主导完成,北京迎来建国初期之后再一次全国建筑界瞩目的焦点。中国建筑师在与国外高水平建筑师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中获得进步,九十年代发端的“实验”(青年)建筑师们有一批代表性作品建成,体现出较高质量的独立思想和实践,由单纯的形式转向对社会和城市、现代性与地域性、建筑本体、材料、空间、乃至文化传统的深度思考,也激发了独立于建筑师言论的建筑批评的出现。四川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灾后重建更加唤醒建筑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并渐由宏大叙事转向建筑本体图2.5 数字中国(图片来源 网络)图2.4 建外SOHO(图片来源 网络)

13、 1968 年墨西哥城举办奥运会,诞生了几个杰出的体育场。1953 年建成的能够容纳 7 万名观众的大学体育场(University Stadium)扩建至 8 万 7 千坐席,并被作为主体育场使用。它显著的特点是其低矮优美的形式:与 1913 年柏林的体育场类似,它基本上是一座“覆土式体育场”(“earth stadium”),从自然地形中仅升起一点,几乎不用钢筋混凝土,平和地融入环境中,同时又通过精彩的雕刻装饰加强了其外部的形式。(图 2-6)在尺度上更有特点的是建筑师佩德罗拉米雷斯瓦斯克斯Pedro Ramirez Vasquez)1设计的容纳 10万 7 千坐席的阿芝台克体育场(Azt

14、ec Stadium)。大部分欢呼雀跃的观众聚集在一个统一的屋顶之下,尽管有些离跑道已经很远。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遮蔽的体育场了。(图 2-7)与 1960年罗马和 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一样,本届奥运会也建造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封闭室内体育馆。图2.8 阿芝台克体育场(图片来源:网络) 图2.7 1968 年墨西哥城奥运会阿芝台克体育场,内部 (图片来源:网络)图2.6 墨西哥城奥运会大学体育场(图片来源 网络)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面积1135 公顷,包括 680 公顷的森林公园,405 公顷奥运中心区。(图 1-90)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

15、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2002 年 7 月,54 个来自国内外的应征方案进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的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征集活动的评审程序,刘太格2为主席的 13 人评审委员会评选出美国Sasaki 设计有限公司3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案为一等奖(图 1-92),并经过公众展示后被确定为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最大规模的场馆建设基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实施蓝本。后经深化设计而确定的最终规划,其理念和基本格局被最大限度地保持下来。图2.9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的“虚轴”由森林公园回望城市(图片来源:网络)图2.8 最终定稿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编.2008 奥运城市M. p.40-41)任何一个建筑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鸟巢”的诞生一则缘起于中国和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建筑发展之路,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活跃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实践,和自国家大剧院开始的重大公共建筑通过举办国际竞赛方式选择设计方案,以央视新址大楼为代表的世界级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出现和实施于北京,为“鸟巢”的出世进行了城市和建筑的国际化启蒙、专业化准备、作品铺垫和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