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639047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虬枝 qi 秀颀 q 婆挲su 阔绰chu 恹恹欲睡yn B、涸辙h 皲裂jn 漪郁y 谄媚chn 瘦骨嶙峋lnxn C、禀赋 bng 熠熠y 渚崖zh 矜持 jn 颓垣断壁yun D、皲裂jn 狡黠ji 穷匮ku 哽咽y 锲而不舍qi 2根据提示,默写填空。(8分)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黄鹤楼中卒章显志,点明作者思乡主旨的句子是 , 。苏轼的“ , ”两句道尽千古离人的共同心愿。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运用典故渴望得到

2、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3语病修改。(4分)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事实上,幼年的爱因斯坦与一般的小孩比起来发育比较迟缓,到了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他在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学读书时,老师们都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不久他勒令退学了。后来,他到了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这所学校主张学生自我负责,老师的责任是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激动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智力得到自由发展。在这所学校里,爱因斯坦逐渐变得乐观、自信,他对知识的渴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水平。可见,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第句

3、中有一句存在语病,请找出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边。(限改一处)(2分) (3)第句和第句各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分别将“ ”改为“ ”,将“_”改为“_”。(2分)4、名著阅读。(4分)(1)下列选项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醉酒戏嫦娥-猪八戒-西游记B. 智取生辰纲-鲁智深-水浒传C. 搭救星期五-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D. 远航慧因国-格列佛-格列佛游记(2)“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的是小说_中的_(人名)。5、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分别用一个成语来反映两个人看到同样的数字“4”后的不同心情。(2分) 左:_右:_(2)用简要概括这则

4、漫画内容,并针对漫画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3分) _ _ _ 6、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A)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B)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C)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D)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E)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

5、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试问: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A)(B)(C)(D)都是谁吗?你知道厨师的媳妇(E)是干什么的吗?_ _ 二、阅读理解(共44分)(一)、赏析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

6、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8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 (二)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问题。(共14分)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7、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列加黑体的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 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借)余 B、媵人持汤

8、(热水)沃灌 C、从乡之先达执(拿着)经叩问 D、不知口体之奉(奉献)不若人也 10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该是文章中的“_”和“_”,如用一句诗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应该是_ ( 3 分) 11作者认为自己“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 (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2分) 12、文中总结全文的句子是_ _ ( 2 分)13、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2分)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14、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条件和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的?(3分)_(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5分)从公开

9、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

10、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

11、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5阅读、段,分析作者摆出了敌方什么样的论据和论点。(4分)敌方论据: 敌方论点: 16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针锋相对的论点?(2分) 17阅读第段,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18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3分) 19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两个例子加以剖析。(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