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63854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仰望苍穹全解(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单元导引】日出日落,云起云涌,是大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伟大馈赠,他们净化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文人智者的眼中,他们更是有了生命,因人的心情和境遇的不同,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存在意义。在本单元中,你不但能穿越时空,随着作家们的脚步去领略不同形态的日出日落、云海翻滚,更能引起你深沉的思索,让你对我们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课文聚焦】 在日出中,你将置身于万仞高空之上,去目睹那“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能感受到作者刘白羽对我们伟大祖国锦绣前程的赞美。 在徐志摩先生的泰山日出中,你不但能欣赏到他用诗化的语言对泰山日出的赞美,

2、而且会随着他飘飞的思绪,感受到他对理想的追求、对光明的渴望。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则会把你带到一个苍凉、粗犷的世界,去领略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唐敏的云海,既会让你欣赏到变幻莫测的云海景观,又能增加你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中,借助联想和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平、幸福、自由的天上街市图,让我们体会到他在那个年代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坚定信心。 小小的阳光一文,把一个天真幼稚、美好善良的小姑娘推到我们面前,让人感动。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将会引导同学们了解简洁之美,教会我们在写作和生活中去使用简洁的语言。【学练建议】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熟读课

3、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给文章做批注。特别要注意带有总结性、概括性的词语和段落、文章的中心句,这将便于我们理解文意和作者融化在文章中的感情。 2.找出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并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然后,在我们的作文中有意地去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3.积累文章中一些优美的描写性的句子,并能对它们做简单的赏析。 4.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不同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一下简单的比较。第一课 日出【课前导入】1.课文目标(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并能理解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重点)

4、(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重点)(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难点)2.作者简介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3.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新观察1959年第15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刘白羽就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实践中

5、,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思想内涵深刻、文艺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品。特别是1955年后,他担任文化战线领导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写作,写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讴歌新思想、新风尚的优秀作品,日出一文就是写于这个时期的名篇。4.相关链接现代作家巴金对海上日出的描写。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

6、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字词备份】1.重点字魅力(mi)萧瑟(xios)弥漫(m)绯红(fi)朦胧(mnglng)泛滥(ln)精辟(p

7、) 炽热(ch)晨曦(x)窒息(zh)天穹(qing)俯瞰(kn)无羁(j)矗立(ch)迸射(bng)酣睡(hn)2.多音字 sh(刹车) d (得到)刹 得 di (得注意) ch(刹那) de (要不得)3.形近字 峻(jn) 峻峭 拂(f) 拂过 诞(dn) 诞生俊(jn) 英俊 沸 (fi) 沸腾 涎(xin)垂涎三尺竣(jn) 竣工 佛 (f) 佛像4.词语解释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萧瑟:形容冷落、凄凉。绯红:鲜红。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晨曦:晨光。炽热:极热。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形容时间极短。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天穹:天空。因为从地球表面上看,天空像半个球

8、面似的覆盖着大地,所以又把天空叫做天穹。拂拂:形容风轻轻地吹动。历历可数:一个一个可以数的清楚。无羁:不受约束。羁,拘束。瑰丽:异常美丽。万仞:形容非常高。仞,古代计量单位。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5.近义词辨析安静 宁静 静谧相同点:都是形容词,共同的语素“静”,即“没有声音、安定不动的”意思,这三个词都含有“没有喧哗吵闹等声响”之意,都可形容环境、心情。不同点:“安静”有两个义项: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稳平静(形容环境、心情、事物或人的状态)。“安静”适用范围广,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宁静”意思是“(环境、心情)安静”,多用于形容自然环境和夜晚,适用范围比“安静”窄些,是书面语用词。

9、 “静谧”即“安静”之意,强调的是“无声响的情状或境界”,常用于文艺作品的描写中,使用范围最窄,仅用于书面语。例句:安静:教室里非常安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宁静:初夏的早晨一片宁静。静谧:这是个静谧平和的小村庄庄严 庄重相同点:都有(言行)不随便,严肃的意思。不同点:庄严侧重于严肃崇敬,既可指人的神态,也可指重大事物形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庄重侧重于言谈举止严肃端正,与轻浮相对,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窄。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庄严侧重于严肃而不可侵犯,语意较重;庄重侧重于严肃而不随便,语意较轻。例句: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庄严雄伟的于安门广场上。 老师总是一副庄重的

10、样子,叫人望而生畏。【课文详解】句段详解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句解:作者用了开门见山的写法。幼时盼望看日出,为后文写在飞机上看日出作了铺垫。)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欲写日出,先有落日引出。“总不免”一词,道出了作者对落日之景略显遗憾。“萧瑟”,则写出了作者对落日的感受。)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

11、书本上去欣赏。(句解:“从书本上去欣赏”,引起下文。)段解:从落日入笔,引出日出,表达了作者对观日出的向往之情。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的土壤。段解:读海涅描写登高观日出的情景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象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

12、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段解:读屠格涅夫描绘的大平原上观日出。 第一部分(16):写自己从书本上了解到的日出之景,写出了“我”幼时对看日出的渴望。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句解:正综合分析1.综合第段来看,你认作者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答: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看日出,也即欣赏火、热、生命、光明的

13、诞生。 2.作者第段先写落日,再写日出,用了什么写法?答:日出的 “火、热、生命、光明”,与上文落日的“萧瑟”形成了对比。体现出了作者对日出的期盼、向往。3.第段中, “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写法?答: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4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海涅和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景象。答: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因为“不易被人看到”,才有了后面自己几次机会的错失。)

14、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句解:引出下文)段解:结合个人经历谈看日出的机会。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句解:虚写,想象日出时的壮观景象,从侧面体现出“我”看

15、日出的急切心情。)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象在为我们惋惜。段解:概述第一次看日出机会的失去。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句解:“还”、“也”,紧承上文。)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象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