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63504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打伞的苏轼阅读答案 不打伞的苏轼 胡修江 彭城书院位于徐州的一个小巷,小小的门头。沿阶而上,穿过厅堂,是一个方方的院落。正在听公益讲座的人很多,他们沿阶而坐,或站在青砖铺就的地上。清明时节的雨如烟似雾,敲打在几朵撑开的花伞上。露天摆放的黑板上写着“苏轼与云龙山的行楷,濛濛细雨里,我看到从宋朝的烟雨中走来的不打伞的苏轼。 苏轼知任徐州近两年,与刚才步入仕途相比,曾经的青春豪气已渐渐消磨,加以心系民瘼,做事也就多了几分谨慎与和婉。但世事偏要和这位学士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也许是要在人生大风雨来临之前给他做一些铺垫,春早焦禾、秋涝相属,着实让东坡先生费了许多脑筋好在祈雨雨至,抗洪洪退,等到苏轼被改

2、派湖州即将赴任时,百姓念其恩,都来攀援送行,颂扬道:“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听了这话,苏轼微微一笑:“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苦命人到了哪里,那里的人也会跟着受苦,即使说大水来临不是我的过错,则它的离去也并非我的功绩。走吧,人生如寄,就像这徐州城的洪水一般,不过是一段来去匆匆的过程,何必着念于他人的毁誉呢 但是他没有料到,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就被谗言击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从这个角度说,他送给徐州百姓的那句“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好似成了心理预示,也带有道家无为色彩的自我解脱。“乌台诗案几乎浇灭了苏轼所有的幻想,人生也似乎到了最低谷。就是在这样的深思与苦痛中,诗人实现

3、了人生最美丽的跨越,从而跳出了“小我的小圈子,到达与清风明月共适的大境界。 漫步于徐州云龙湖畔的苏堤路时,远望云龙山的青翠,遥想徐州时候还未遭大难的苏轼,不由想起?放鹤亭记里的句子:“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则,云中鹤的姿态就是苏轼自己的姿态了,上可达九霄,下可立泥土,而泥土也正是飞翔的凭借与归宿。初中时候学他的?浣溪沙,读“簌簌衣巾落枣花的空灵,“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淳朴,感觉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乡野风情和闲适情愫。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知州谢雨路回时候的欣喜与陶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缺乏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缺乏以为乐。把握人生

4、中的小,像脚下的陂田、簌簌的枣花,也就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纵高空的飞鸿、云中的仙鹤,也是惬意的生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他写给弟弟的诗句。这是本性中的洒脱,也是人世辗转后的无奈。从苏轼的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领悟到,当一个人和一种不期然的苦难无意间相遇,当命运被拉伸延长以致渐近异化,只要灵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所以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几年之后的黄州,夜半醉后回家的他能在“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的境况下“倚杖听江声;所以,在酒后的长啸中,在摔倒在黄泥坂的浊淖中时,他也能享受“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的舒适高兴。所以,雨天他也不打伞:“莫听穿林打

5、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打伞,诗人就这样站在可能随时而至的风雨里,被淋湿的是裸露的流浪,被润泽的却是孤独的灵魂。带领这份裸露的孤独,苏轼在屡次毫无预料的流放中被迫远行,一路走来,南北东西,留下了数不尽的途路艰辛,但又在一次次的生命留驻中、在不经意的挥洒间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于是,他所流连的山水,他曾咏叹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绪绵延千年。 (选自?中学语文2022年1 2期) 1文章以“不打伞的苏轼为题,一语双关,新颖别致,谈淡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表层

6、意思指苏轼雨天不打伞,“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2深层意义指他拥有坦荡做人的率真本性,拥有笑对风雨处变不惊的旷达心胸。(2分) 2开头一节具体描写听公益讲座的人在“一个方方的院落,“沿阶而坐,或站在青砖铺就的地上,任“清明时节的雨如烟似雾,敲打在几朵撑开的花伞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1营造了一个质朴、宁静的讲座气氛,突出了人们对当年知州苏轼的崇敬之情。(2分) 2暗合了苏轼“安时处顺,顺应外物的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 3结构上为下文引出“濛濛细雨里,我看到从宋朝的烟雨中走来的不打伞的苏轼作了自然过渡和铺垫。(2分) 3在作者看来,苏轼为什么能做到“把握人生中的小,像脚下的陂田

7、、簌簌的枣花,也就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纵高空的电鸿、云中的仙鹤,也是惬意的生存?4分) 参考答案:苏轼内心有一种与物不“留意而又非“无意的超然态度。(2分)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把心意留滞于事物。因为心意寄托在事物中,所以事物微小也很高兴,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患。反之,如果心意留滞于事物,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患,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高兴。(2分) 4.文章最后写“他所流连的山水,他曾咏叹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绪绵延千年。试探究其“文化的多重意蕴。(6分) 参考答案:1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民瘼,冷淡毁誉:(2分)2身处逆境之中仍然保持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状态,到达跳出“小我,与清风明月共适的大境界。(2分)3面对一种不期然的苦难,能够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只要灵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2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