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63422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一:北欧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借鉴 北欧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借鉴 作者:田宽 刘欣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 【摘 要】 战后至70年代初是北欧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欧各国在原有的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扩展,形成了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的福利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北欧国家福利模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些借鉴和思考,最后对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北欧福利模式;瑞典病;中国社会保障体制 一、北欧福利模式的基本特点:

2、 (一)两个基本概念:再分配原则要求政府直接向公民征税,再根据公民的特殊需求,这里指不能通过有偿劳动或他人资助维持生活的公民,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福利资金或服务,如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津贴、单亲家庭津贴、老人服务津贴等,这一提供福利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 保险原则是指在提供福利时要求个人缴费,根据缴费的情况向缴费个人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如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伤残保险金等。缴费的形式可以有不同,例如可以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承担保费,也可以由保险者个人单独承担全部保费。保险原则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机制模式形成的基础.领取社会支付的资格不是个人或家庭的特殊需求,而是个人和雇主的缴费

3、,事先的缴费使人们获得事后领取社会保险的权利 (二)北欧国家福利模式的基本特点:将再分配作为基石:由于北欧国家具有“人人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其社会福利制度就将再分配作为基石。在规定了基石的标准线之后,对于标准线以上的需求补充以“ 根据缴费额支付”的社会保险,对于标准线以下的额外需求,则以“ 根据财产调查”而实行的社会救助作为补充。因此,北欧国家福利模式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其所实施的普及性的公共福利资助计划。这一计划将所有公民纳入福利体系,而不是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给予福利。同时,该计划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总税收和雇主的缴费,而不是公民个人的缴费。因此,公共福利资助计划是缴费性的社会保险计划和针对

4、穷人的非缴费性的社会救助计划之外的第三种类型的社会福利政策。 二、北欧模式成功的原因 (一)北欧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是通过充分就业实现共同富裕。北欧福利国家制度的创立者们深信: 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只要政策适当,把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就不应该有贫困者,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北欧各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从而使得北欧各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即劳动力人数占16-64 岁人口总数的比率,多年来一直明显高于其他西方国家。 (二)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在北欧各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等同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们认为: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投

5、资而不是付出,是战略而不是技术,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不是障碍。因此,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不仅是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且已被众多企业认为是它们应尽的社会义务。 (三)人际合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北欧国家体现出来的是明显的社会合作,包括劳资间的相互合作。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的社群主义的表现。这种社群主义在价值倾向上反对以个人权利作为出发点,认为个人权利的自然扩张需要控制,强调公共权力更多的介入和干预,以实现公共之“善”。 (四)成功的根源:教育:在北欧各国,几乎全部教育投入,从儿童玩具费、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奖学金,都是由国家承担的,这从根本上

6、保证了每一位公民,无论其出生在一个百万富翁家庭,还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甚至出生在一个移民家庭,都有同等的、充分的发展自己潜在天赋的机会。 三、借鉴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制 (一)中国应该坚持公民权利取向,推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中国确保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利得到维护。按照中央的精神,也就是要“广覆盖,低水平”。因为,广覆盖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要推动公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低水平则强调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我们不能搞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只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西方福利国家的历史表明,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利于国家的

7、可持续发展,势必陷入“福利陷阱”。西方福利国家也正在从慷慨型走向吝啬型或可持续型。 (二)多种制度安排是转型期的目标。在理论上,统一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因为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也很公平。但是它需要严格的条件,包括发达的经济、充足的财力、相似的需求,甚至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等等。就中国而言,这些条件并非都存在。所以,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应该是中国长远的目标,而现在必须把多种制度安排作为转型期的目标。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构成,比如社会保险是可能统一的。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实现良性互动。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许多社会保障体制的创新都

8、来自地方政府。随着行政分权改革的进行,地方政府已经承担了主要的社会保障责任。但是,也需要中央政府的创新实践和政策制定,通过由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创新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参考文献 1袁群,安晓敏.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39-142.篇二: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题: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7-2-8 14:40 袁群 安晓敏 摘 要:北欧各国因其建立的“北欧模式”而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的典范,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们在福利国家制度建 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9、本文对北欧福利国家的危机,对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福利国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这对建 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启示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其中北欧各国(主要指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的福利国家制度堪称 典范。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北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陷入了福利国家的 危机。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对其原有的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逐步走出了危机。对北 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进行分析,借鉴北欧的福利国家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我国社会保

10、障制度 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背景 所谓福利国家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北欧福利国家则是在二战以后建立 起来的。战后至70年代初是北欧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此时的北欧经济已度过了复苏阶段,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 济的高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完善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北欧各国在原有的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不断进行 充实和扩展,形成了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的福利模式。该模式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平等观念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和高 再分配效应等制度特征。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在战后至70年代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

11、持续发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北欧各国也因此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和“西方世界的社会试验室”。70年代中期以来,在石油危机的打击 下,北欧各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与 之密切相联的“福利国家”的危机,给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经济危机致使福利国家难以为继 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成果分享的结果。在70年代初之前,北欧各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还可以维持社会 福利状况的改善。但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石油危机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北欧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但由于福 利制度的刚性, 只能增加,不能

12、减少,北欧各国不得不继续提高福利水平。日益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使政府赤字剧增,债台高筑,出现了巨 大的“财政黑洞”。到80年代中期,在1988年,丹麦的净外债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瑞典占23 .0%,挪威占20 .2%.在1990年芬兰的预算还是盈余的,但此后,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到了250亿马克以上,几乎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这在 一定程度上使北欧各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二)高税收、高福利和福利平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北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靠征收高额累进税来支撑的。税收过高,意味着追加的劳动生产物大部分将落入政府手中,这就“ 截断了劳动与收益之间的联系”,打击了人们的劳动

13、积极性。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北欧各国职工的名义 工资有了较大的增加,但人们却不愿意晋入高一级的累进税交纳标准,这是因为很多人的工资增加反而不能抵补多交税款的 部分。为了维持年收入不致越入高一级的纳税标准,很多职工隔一段时间就要请几天病假。据统计,在瑞典职工每年平均病 休日,1960年为19. 2天,而在1979年则增至23天,许多工厂企业的缺勤率常常高达20%以上,从而创下了欧洲最高的旷工率。同时,由于福利政 策给予无业者和失业者的社会保险同在职人员的收入相差无几,依赖社会保障不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而且不用纳税,其结 果是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造成了一批寄生于该制度的“食

14、利者”阶层,这批“食利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福利制 度建设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则把上述现象称为福利国家中的“工作泄劲”,他指 出,在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情况下,产生出一种所谓“替代效应”,即人们宁愿以多缺勤来取代过去的多工作,以便在家里从 事某种服务性生产,有的甚至干私活,搞黑市交易,或者以“失业”替代“就业”,以便靠失业救济金生活而等待更好的工 作。他认为高税收和高福利所造成的人们“工作泄劲”问题,乃是生产率下降的一个深刻原因。 (三)北欧各国政治的一致性发生了动摇 战后,随着社民党政府“阶级合作”政策的推行,北欧各国的政府、工会和企业之间在政治上保持了高度的

15、一致性,这 种一致性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70年代中期以后,福利国家危机导致了北欧各国的各种矛盾激化,这种政 治的一致性逐渐动摇。右翼政党和雇主联盟把其国内面临的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归因于社民党长期以来对社会经济的过分 干预,北欧各国社民党的执政优势受到了冲击。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社民党自30年代以来在北欧政坛长期执政的局面被打 破,右翼政党上台执政,北欧各国的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始由左翼政党占主导地位向左右翼政党势力均衡的方向转移。政治环 境的变化使得北欧各国的左、右翼政党都把改革福利国家作为它们吸引选民的主要手段。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 20世纪80年代,北欧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对社会福利政策进行改革,其中包括改革税制,削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补贴等 。但由于北欧社会福利制度遇到的困境积重难返,再加上北欧各国经济的长期衰退,失业率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在 此时,对福利制度任何微小的改革,都会对居民中相当一部分人产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改革力度不大,效果甚微。20 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其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 在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方面,北欧各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其目的 是要减轻中央政府社会福利支付的负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