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63171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赏析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内容】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鉴赏】: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非常鲜见。“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好心的抱怨:青山啊,

2、你那么傲慢,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非凡、通达人情的。比方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

3、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互相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心的。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友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

4、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谊!“夜夜句还说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入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那么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

5、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妙情操。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挤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