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答题规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6282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答题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答题规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答题规范一、社科类文本阅读1首先在题干中“选出准确的”或“选出不准确的”下面划一横线,看清题目要求;2使用“代入还原比较法”,即每一个选项一定要还原到文中的参照位置,仔细辨别,判断正误;3找准答题区间,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快速答题,节约时间;4记清常见设误类型。二、文言文阅读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2二读,要充分利用第六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全文;3三读,以题解题,用已知求未知;4断句题要根据对意思的理解,借助虚词、句式等实行断句;5翻译题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特殊句式落实好,做到信、达、雅。三、古诗词鉴赏1首先要“三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充分利用有效的诗歌

2、信息;2要学会“五步鉴赏法”,掌握准确的鉴赏流程:找出意象领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鉴赏评价;3要弄清诗词类别,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要掌握一些著名作家的典型的作品风格;4答题思路及要领:审清题意明确观点阐释具体。四、名篇名句默写要求:精准把握,注意易错字词,一分不丢。五、现代文阅读(一)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要先选题,涂黑选题方框,然后答题;要记住三句话:一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二)掌握答题要领1快速解读,把握主旨。A。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整体认知;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B。画出过渡句、中

3、心句等关键句,理清结构层次。2答题要全面。强调三点: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C对应题旨,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答题步骤A认真读题干,利用好题干中的信息提示,快速确定答题范围;B查语境,记清“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C看赋分,配答案。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D探究题注意“观点+理论论据+文本论据+现实论据”的模式,灵活使用。六、表达题1成语题归类整理不同类型的易误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用法,辨析近义词等。2病句题巩固掌握语

4、病的六种类型;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3补写句子题等主观表达题此处往往是高考语文新题的试验田,请用心整理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表达题的题型及答题方法,对于近几年河南常考的仿句更要加以重视。七、作文审题切中材料;题目切题、响亮;要至少三次点题,“三点成一线”;要引用二三句名人名言,增加论证力量;要使用两三个整句,增强文章的奔放气势;材料要做到新鲜典型;7结尾要么点题,卒章显志;要么描写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51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

5、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绝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

6、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点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

7、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

8、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9、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10、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

11、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凤翔节度使高升召署列将。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连狂羌于罕山,破之。 大历初,李抱玉署晟右军将。吐蕃寇灵州,抱玉授以兵五千击之,辞曰:“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多。”乃请千人。由大震关趋临洮,屠定秦堡,执其帅慕容谷钟,虏乃解灵州去。马璘与吐蕃战盐仓,败绩,晟率游兵拔璘以归,封合川郡王。璘内忌晟威略,归之朝,为右神策都将。 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虽厮养小善,必记姓名,尤恶下为朋党者。笃分义,隆于故旧

12、。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蒋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 九年,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选自新唐书李最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13、,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璘内忌晟威略 威略:武勇和谋略 B笃分义,隆于故旧 故旧:过去的旧东西 C是非唯上所择尔 是非:对与错 D正岁,建氏女归宁 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探亲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B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C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D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晟对敌军作战勇武。李晟多次率军与吐蕃作战,在高当川、罕山连败羌人;在临洮生擒吐

14、蕃统帅,解除灵州之围。 B李晟对朋友重情重义。岚州刺史谭元澄曾经有恩于李晟,谭元澄蒙冤被贬致死,李晟不仅为其申冤,还抚育其子女。 C李晟对朝廷尽忠尽节。李晟仰慕魏征并效仿魏征直言进谏,廷外从不泄露朝廷机密,展现了古大臣尽忠报国的风范。 D李晟对亲友要求严格。李叔度劝谏李晟不要干预朝政,李晟严厉地批评了李叔度不尽臣忠;在家也不与后辈谈公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5分) (2)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海陵病中吕本中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8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不顾流俗,追求真理,在离骚中他用“ , ”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九死不悔的精神。 (2)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无怨无悔。现在,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