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258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

2、,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

3、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 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感受器和

4、感觉器官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内分泌概述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第三节:运动时应激激素分泌及其适应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理化特征和血细胞形态与功能,了解在体育活动影响下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第二节:血浆成分与理化特征第三节:血细胞生理第四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

5、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第二节:呼吸气体交换和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肌生理特性,以及动脉血压、静脉血流、微循环和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第二节: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目的要求:了解肾脏的结构基础,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水和

6、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基础第二节:尿液的生成第三节: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其运动应答和适应。 教学内容: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二节 “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三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第五节 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目的要求: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教学内

7、容: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第三节 肌肉力量训练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目的要求: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安静时、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第三节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

8、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疲劳的概念、发生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指标。 教学内容: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第十五 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

9、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了解衰老的概念,衰老的主要机制,掌握制定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 衰老与老年人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第三节 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 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冷、热、水、高原环境,以及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服习概念、生理机制,以及环境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生物节律概念、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教学内容:第一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第四节 大气环境与运动第五节 生物节律 *第十八章 运动强力手段 目的要求: 了解强力手段概念、分

10、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生理学手段 第三节 营养学手段 第四节 药理学手段*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兴奋剂的概念、种类、主要危害,以及禁止使用兴奋剂的目的与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使用兴奋剂的危害第三节 反兴奋剂*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目的要求: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生理基础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 教学内容:第一节 体适能与健康 第二节 运动处方*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目的要求:了解肥胖概念、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掌握运动对体重、体成分的控制和运动减肥的机制

11、。教学内容:第一节 肥胖第二节 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第三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 了解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残障人的康复手段、辅助工具和体育锻炼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 第二节 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三节 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 第四节 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 了解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掌握运动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作用,学习制定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与高脂血症第

12、二节 运动与高血压第三节 运动与糖尿病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章节内容 课时绪论 2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4第二章 肌肉收缩 8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8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4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2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4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6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2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2第十章 肌肉力量 2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4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4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4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2第十五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2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第十八章 运动强力手段*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13、*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指阅读章节)总 计 264 学时 五、教学建议1、本课程应以讲授正常人体机能为基础,突出运动时人体机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力求讲解主线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组织教学。3、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运动人体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应在学生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后开设,并为后续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本课程与体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密切关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七、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练习、上课考勤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成绩比例:平时30%,考试70%。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主教材: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参考书:1.运动生理学教程吴纪饶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