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62375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两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前句呈其“果”,后句析其“因”。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快”,它让人心越来越浮躁,正从生活中删除着细节。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悖论呢?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2、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为此,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并在这两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道文题有着较高的思辨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还是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急剧变化,都是外因,它要发生作用还必须通过内因(人心)的变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性文章不仅要写出沦丧的细节,而且要将其沦丧的漫漫进程描画出来,从而昭示出事理发展上的某种必然;议论性文章不仅要呈现细节沦丧之“状”,而且要剖析其“因”,预示其“果”,指出其“路”,从而给人以启

3、迪。 【佳作展评】 清欢自从细中出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会享受人生。放到当今,将这工夫茶换做几包速溶咖啡,拨几个号码外卖自动送上门来,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经过食道却避开舌头,怎么可能觅得清欢? 现今这个时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标题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个了解,更具体的,去了解它作甚?当人们为了放松身心,打算出外旅游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是手机,上网搜寻好评最多的旅游攻略,查找合适的航班,订票成功,一

4、气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但谁还记得千百年前,有谁一双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赏遍天下美景,却也体会过危急与无奈,见到过所谓的名不副实。二十几年间的各种体验,各种感悟,有失有得,最终写成了一本徐霞客游记。我们追寻着众所交赞的经典美景,他却看到路边的野花姿态妍丽,沾露如含泪。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实便是我们久寻不得的清欢,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她。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算来何必奔忙。”人生为何碌碌?人们为何奔忙?明明我们删去了如此多的细枝末节,为何我们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话说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之所以能够偷得闲,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安排时间,而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生

5、活细节。他们走个路要几个时辰,写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闲散便愈发有味舒适。然而我们的“忙”却是因为我们都太闲了,我们删除细节,省却了那么多时间,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才有“人生碌碌”之感。然而当下,商业化、娱乐化已成为时代的标识,我们匆匆扫一眼“今日热闻”,瞥一眼世界各地的奇事,看一眼哪个明星今天结婚,明天疑似怀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的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居然日益庸俗,多么可怕。 把碌碌的时间还一些给细节吧!看柴禾如何噼啪,云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为清欢只从细中出。 评析本文可谓“一线串珠”,这个“线”就是“清欢”。其“珠”有三

6、:一是由苏东坡与客小宴引出“清欢”。苏子在挣脱名缰利锁之后、于细烹苦茶之中尝到了人间的真味清欢。二是由徐霞客一双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发出“清欢”得失之状。千百年前,人们安步当车,留意着细节,尽享着清欢;现今时代,人们生活高效,却抛弃了细节,丧失了清欢。三是由浮生六记引发出对清欢得失之因的思辨。内心丰盈,方能忙里偷闲,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心生清欢;内心空虚,只会为忙而忙,删除生活中的细节,尽失清欢。一线串珠使全文舒卷自如,形散神聚。 细兮微兮奈若何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老人,他穿越不尽的喧嚣浮华,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理固宜然。 时代的背

7、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生活的节奏感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捡起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亦是捡起心中曾疏忽丢弃的至纯至真。曹翁笔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细密之人,一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咏海棠的绝唱。若非细赏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畅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时代是宏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无际心胸中的一粒飘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视角,以细节之光,镀星辰以闪烁? 诗人的眼光,在于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于于细微处见无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凌寒独放的一枝里,有我们眼中无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乐趣不可被压榨,一如极细极微者不应被丢弃。 然而

8、时代的发展摧枯拉朽般轰然展开,我们被推向进步的前沿成为现代的展品。脚步匆匆,遗失了无尽的原生态的微与细,换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与著,一如北岛苦吟“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目光的筛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芜,无尽的泡沫恢宏铺排,创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假象。 当雅致的粉墙黛瓦被摩天大厦无情取代,城市丢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细节;当闪烁的屏幕吸引了无数双稚嫩的眼睛,孩童丢失了他们成长中最温馨柔软的细节;当我们为了各自前程疲于奔命,我们丢失了成长中最开心也最掏心的细节 观夫微小,心定气闲,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渐式微。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糟糕的时代,它以其滚滚洪流裹挟走无数不可

9、方物的细节,也带走了人们心中一隅坦然安适。 时代的嚣尘直上云霄,我们固然无力洗净一切。然而睁开一双细腻的慧眼,捕捉属于自己的细节,我们亦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一畦平静安适。 细兮,微兮,诚不可不顾也。 评析本文的最大机智在于“切一刀”,从“时代的节拍”和“生活的节奏”两个维度对细节的得失展开思辨,从而将“理”阐清说透。其论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者合拍。在古代,时代发展的慢节拍和生活的慢节奏是合拍的,所以人们拾起了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也拾起了至纯至真、诗意无限。第二层次,两者不合拍。在当代,时代发展的快节拍强力改变着生活的慢节奏,所以人们遗失了原生态的微与细,也丧失了温馨柔软、开心掏

10、心。第三层次,两者各行其道。时代无法不发展,其节拍是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节奏由各人掌控,我们可以调整。只有使两者各行其道,我们方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平静安适的心境,从而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美文欣赏】文学中的圆与方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不鼓励冒险,排斥极端,崇尚的是磨去棱角之后的圆通。圆通原本是描述鹅卵石的最佳用词,光光溜溜,浑浑圆圆,无凸无凹,无牵无碍。鹅卵石并非天生就没有棱角,只是被水流冲刷久了,才变得如此憨态毕现。人也一样,越来越丰富的阅历,犹如契诃夫笔下的“套子”,将人日益裹缠,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渐渐沦落成了模式化的“

11、套中人”。或甜或苦的阅历,有的化为了经验,有的转为了教训,它们就像糖或醋,腐蚀着人,蛀蚀着人,使人恍若离岸漂移的小船,从而与生命的本真,渐行渐远。人不是越活越胆大,而是越活越胆小;不是越活越有脾气,而是越活越没脾气。面对诸多的不可预知,人总想让自己更安全一些,更讨别人喜欢一些,于是纷纷弃荆棘而择鹅卵石以效仿,无可厚非。毫无疑问,圆通属于一种相对正面积极的人性,它利己但不损人,甚至还呈现出几分体恤他人的宽厚。尖锥与利刃,这些锋芒毕露之物,终究是令人望而生畏,并唯恐避之不及的。与人相处,多一点温和,多一点慈悲,多一点口有遮拦,多一点适可而止,不失为做人的道德。圆通源远流长,大行其道,俨然已固化为华

12、夏子民的精神路标。然而,圆通是一把双刃剑,在攻击敌手的同时,也可能刺伤自己。圆通久了,人无疑会鸵鸟化,乌龟化,体现于日常生活,则是言不由衷,八面玲珑,得过且过,拿着明白装糊涂。孔夫子将圆通称为“中庸之道”,并大加倡导。他心目中的“君子”人格,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永远躲于人群的中间地带,让他人的身体,遮挡住自己的颜面,不显山露水,不张牙舞爪。何以如此?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惧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圆通并非对任何人都适用。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立志于文学的人,依赖圆通,是也很难写出不朽篇章的。中国文人的悖论随处可觅,其中之一就是在现实世界里也许很拘谨,但在虚幻的文墨领地,却极其张扬

13、,肆无忌惮到了弃事物的本来面目于不顾的地步。不说别的,单说夸张,就足以令人瞠目:偷天换日,海枯石烂,天翻地覆诸如此类的极端化表述,在汉语的词库里,近乎于泛滥。很多谨小慎微的人,在面对纸页时,胆大妄为,以炸药包般的姿态,似乎要以笔为引线,将天炸出个窟窿来。这样的反差,看似不正常,实则正常,它在提醒我们,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彼此之间虽无清晰的边界,却也不能混淆。在生活中,可以稀里糊涂,可以装聋卖傻,但在艺术中,却必须锱铢必较,必须刨根究底。糊涂之于生活,可能是一种善,但之于艺术,却是一种恶。糨糊般的文字,黏稠若稀泥,无筋无骨,唯有依附高墙才能短暂存活,却永远无法独自昂首屹立,其寿命,不会比昙花

14、更长。文学要圆通,更要方正。圆通是皮毛,方正是内核;圆通的是文笔,方正的是思想。文笔再好,不过是衣饰,而内容与思想,才是构筑文学生命绚烂多姿的血肉与灵魂。思想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透彻洞察所形成的价值谱系。爱与憎,渴望与厌弃,作者无法遮掩,无处躲藏,也无法回避,读者都能从字缝间慧眼辨识。具有大品格的文学宛若玫瑰,看起来很美,摸起来有刺。世界需要温暖,社会需要良知,人性需要救赎,于是文学才应运而生,且大放异彩。文学不是人皮肤的润肤露,而是人心灵的滋养品,肩负着对爱的传递,对善的呵护,对光明与正义的执着与守望这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也是每一位文学参与者的天然使命。人生即考试六七月的天气,一

15、如考生变化莫测的心绪,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阴云密布,忽而草绿花艳,忽而风狂雨骤。一年一度的高考,让本来就燥热的心情,变得越发地焦虑与忐忑多少人因之而心律失常,血压增高,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在很多家长的眼里,高考俨然就是一道决定人生成败的命运之门,挤进去则步入了天堂,挤不进去则沦落于地狱,于是在分数公布之时,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欣然,有人悲戚。高考试卷,真的就是一张生死薄吗?依我看来,并不尽然。在现有的环境里,高考无疑是一件重要之事,因为它关乎于人生的抉择与方向。但现代的高考,毕竟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已大为迥异。科举考试一旦中榜,则意味着锦衣玉食,加官晋爵,飞黄腾达。一个褴褛布衣,仅因一张文采斐然的试

16、卷,摇身一变,转瞬间就能跃升为头顶乌纱的“人上人”。范进为中举疯狂,十数年孜孜以求,他看中的,肯定不是中举本身,而是掩映于其后的荣华富贵。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架构,早已崩塌无存。高考不等同于科举考试,高考被录取与科举的金榜题名如出两辙,远非一回事。高考的成绩即使再云飞天外,都不是结局,而是开端。把高考的意义过度地予以解读,把高考的价值无限地予以拔高,说得客气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觉;说得不客气点,是一种病态的偏执。一个学子,纵然昂首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却绝对不能保证一生一世的高歌猛进。高考后的长路,并非一条铺满天鹅绒红地毯的金光大道,而是依旧崎岖与陡峭,布满了坑洼乃至陷阱。那么,既然路途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