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622864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才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实训指导编者按本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包括实验14个,测验2个,共16个。内容包括各个年龄阶 段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采用试验、观察、测验、个案调查等各种方法,目的是使学生通 过实验实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初步受到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增 强学生发现、探索能力和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学前教育学院精品课程组2016年4月目录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九、记忆恢复

2、现象的实验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十三、沉浮试验十四、守恒试验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十六、社会性一同伴关系测量研究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观察儿童手的动作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了解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二)对象和材料对象:二、四、六、八、十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 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材料:大小粗细不同的物品几种:大小积木、娃娃、铅笔、细绳。(三)步骤与方法1、在儿童面前呈现各种物品,让儿童拿取。如儿童不会拿,可将物品放在他

3、的手中。放两个物体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拿取。要求儿童将一个物体从一 只手递到另一只手。要儿童用笔模仿画直线和圆。2、观察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抬头(俯卧抬头)、翻身,自行做起、爬行、扶 着站、独立站、扶着走、独立走、跑和跳。3、观察儿童在动作过程中感知、主义、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四)结果表一手的动作的发展注:表一中每项可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况填写。物体接触手心:(1)抓握反射;(2)抓得不牢;(3)抓得牢玩具放在面前:(1)眼注视或高兴地笑,并无拿的企图;(2)注视,并企图拿取,但 拿不到或偶然拿到;(3)注视并能随意拿取。拿取大小物体:(1) 一把抓;(2)五指分化,拇指与四指相对;(3)指尖拿取。

4、拿取两样物体:(1)只拿一个,不管第二个;(2) 一只手拿一个,拿第二个时丢掉第一个:(3)两手同时拿,一手一个。传递:(1)不能传递:(2)传递不灵活:(3)灵活传递。画直线:(1)乱涂乱画不成直线:(2)画成一条直线但不直:(3)能较直地画成一 条直线。画圆:(1)乱涂乱画不成形:(2)画成不闭合的圆;(3)画成闭合的圆。根据表一材料,要学生自己将手的动作发展顺序排列成表二。表二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出现时打J )(五)分析讨论1、从实验结果能否看出动作发展的规律?2、手的动作与行走动作的发展有何关系?3、根据结果分析三岁前儿童感知、注意、思维等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动作发展的关系。二、三岁前儿童

5、言语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三岁前儿童发音或说话,并观察他们对言语的反应,以了解三岁 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二)对象和材料对象:二、六、九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 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材料:适合于三岁前儿童水平的画片一张,积木一盒。(三)步骤与方法用个别测查的方法,测查内容岁年龄而异。1、二个月到一岁(1)在婴儿面前摆弄玩具或成人对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2)成人说出婴儿近旁他所熟悉的人或物的名称,让他寻找(如妈妈呢?灯 呢?)或让婴儿做一个它所熟悉的动作(如拍手、再见)(九个月、一 岁的婴儿)(3)成人发一些音或词,令婴儿模仿发音(九个月、一

6、岁婴儿)。(4)给婴儿指出它所熟悉的东西,看能否说出名称来(九个月、一岁)。 详细记录儿童的发音和反应(有条件可用录音机)。2、一岁半到三岁(1)看图说话将图片给儿童看,问他:“这张图片好看吗? ”“图片上有些什么? ”“他们 是怎么的?” “他们在干什么?”等。如儿童不能回答,可作进一步启发, 或教儿童模仿成人的回答。记录儿童的回答。(2)执行指示令儿童用积木排队、搭房子(或汽车、桥等),打完后问他搭的是什么。拿一块积木给某人。记录儿童对言语指示的反应(一般有四种情况,言语指示不起作用;按指 示开始动作,担任意进行;按指示进行,但完成得不好;按指示进行,完成得 好。)(四)结果将各项测试的结

7、果,按年龄整理。(五)分析讨论分析三岁前不同年龄儿童在发音、词汇、句子掌握、言语模仿能力,对言语的理解 和对言语指示的执行等方面的发展,看三岁前儿童的言语是怎样发展的,有何规律?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一)目的要求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年龄创造性游戏(或主题游戏)的特点和游戏所反映的心 理特点。着重通过动作和言语观察游戏中幼儿想象、思维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特 点。(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大班、小班儿童材料:构造积木、大动物园所需的动物模型等。(三)步骤与方法在教师指示下,分别由小班和大班幼儿用构造积木搭汽车和动物园,玩乘公共汽车 去动物园游览的游戏。小班如不能集体进行则由每

8、个孩子个别搭,搭完后自己玩。大班 则集体进行,先搭汽车和动物园,然后进行游戏。游戏的顺序为排队乘公共汽车,下车 进动物园参观各种动物,有讲解员介绍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角色为汽车司机、售票 员、交通警、老师、讲解员各一,小朋友多人。观察内容:1、能否按要求搭,搭之前又无计划。2、搭的过程中幼儿的关系如何,分工协作的怎样。3、搭完后如何玩,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如何分配角色,持续多长时间。4、能否按照各个角色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5、在游戏中有哪些言语和动作的表现,两者关系如何,其中反映的想象、思维的 特点如何。(八)结果按上述要求记录观察内容并进行整理。(九)分析讨论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着重分析讨论

9、下列问题:1、幼儿游戏的特点及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差异。2、幼儿的想象和思维有什么特点。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儿童对图画的观察,了解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材料:两幅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图画,一幅画着早晨姐弟二人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 另一幅画是傍晚,蛆弟俩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情景。(也可设计更复杂的画) (三)方法和步骤限定儿童在五分钟内仔细观察这两幅画,在观察前对儿童说明目的要求。指导语: “小朋友,你仔细地观察这两幅画。画的是什么事情?你怎么知道的,从什么地方开出 来的? ”“这两张画上有哪些地方相同

10、,有哪些地方不同? ”如果儿童说得不完善,可 再提问:“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它东西?”记录儿童的回答。观察特点分析表相同处:1、房子2、山3、河4、桥5、树6、儿童7、太阳相异处:1、太阳2、天空3、旗4、拖拉机5、稻田6、儿童(四)分析讨论1、儿童在观察图画中表现出哪些特点。2、从儿童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中,能否看出哪个易,哪个难,为什么?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一)目的要求从幼儿的感知和记忆活动,看幼儿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的特点。(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材料:钓“鱼”(“鱼”实际上是“草鞋”)和踢“球”(“球”实际上是“帽子”) 的图画各一幅。(

11、三)方法和步骤一)感知的受暗示性小、中、大班儿童小、中、大班幼儿各分成四组,每组发展水平相等,给每组幼儿分别呈现上述两幅画, 各组采用下列四种提问方式中的一种。1、你看看这画上的小朋友钓了一条大鱼(或在踢球)是吗?(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2、你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钓鱼(或踢球)?(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但提问 的暗示略减弱)3、请你看看这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画有暗示,提问无暗示)4、你看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画错了?(图画有暗示, 提问企图消除图画的暗示)二)记忆的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在假日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分别在小、中、大班上对一些孩子提问:“昨天你到哪里 去

12、玩了没有? ”“见到了些什么? ”纪录幼儿回答的内容,提问幼儿的次序也要纪录。然后询问家长,孩子在假日的活动情况,做好纪录。(四)结果一)对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这两幅画的反映。二)对比:1、幼儿的回答和家长的报告2、每个幼儿的回答和在他前面受到提问的一些幼儿的回答,看后面的幼儿的回答内容是否受前面幼儿回答内容的影响。(五)分析讨论一)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如何?为什么有这些特点?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述之)根据这些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什么?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和有意记

13、忆 的发展情况;了解小班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变化的特点。(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材料:1、八样实物:洋娃娃、手枪、小车、积木、香蕉(蜡制)、苹果(蜡制)、玩 具熊和猴。2、八个数:73、12、45、21、34、57、68、92,其中12和21是个位、十位互换,68 和34是倍数。(H)方法和步骤一)将小、中、大班儿童分别分成水平相等的三组,各做下列一项内容。1、一般情境下的无意识记:随机向儿童呈现八种实物,将最后一件实物拿走后立即就 问儿童:“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纪录儿童的回答。2、游戏情境下的无意记忆:儿童玩到商店买东西的

14、游戏,售货员随机取出上 述八样物体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完售货员将最后一件拿走后,问幼儿你要买哪样东 西?带儿童回答后再问幼儿:“刚才售货员阿姨给你看了哪些东西? ”纪录幼儿的 回答。3、有意记忆:开始告诉儿童:“小朋友现在请你看几样东西,你要想法记住 她,看完后就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其余同一。二)将小、中、大班幼儿和一、三、五年级小学生各分成水平相等的两组,一组 进行无意记忆,另一组进行有意记忆。一次念给被试者8个数字呈现后即问幼儿:“你 刚才听到哪些数字? ”幼儿回答后再问他你是怎么样记住它们的,你有没有用什么方 法帮助你记忆? ”纪录儿童的回答。(四)结果表一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园对实物的无

15、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表二儿童对数字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五)分析讨论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2、在幼儿期无意记忆是否优于有意记忆?不同情境对幼儿的记忆有何影响?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忆广度的情况。(二)对象和材料对象: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材料:数字卡片: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刘伟恕、七位数、八位数、九位数的数字卡片个三张,卡片上的数字随机选取。图片:六类十二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大象、猴子、橘子、香蕉、床、凳子、公鸡、 牙孜、铅笔、书包、汽车、飞机。(三)方法步骤1、数字跟读(数字记忆广度实验)注试按每秒1位数的速度跟读表中的数字,随后让幼儿立即复述。记录幼儿正确复述的 最多位数。2、图片回忆(图片记忆广度实验)随机逐一呈现画有12种物品的图片。让幼儿看1分钟,再将图片盖住,主试 说:“请你告诉我图片上画了些什么? ”纪录幼儿回忆图片的数量和名称。3、全部回忆完后,主试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结合观察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