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619985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安排: 三课时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比如春秋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进行经历、政治的斗争,经常有敌军来犯、军临城下的情况,那么怎么能够击退他国军队,有时候要靠战争,有时候只凭一张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2、,讲的就是只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军队的故事。一、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春秋所作的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史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关于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左传 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如史记。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的史书。如汉书二、题解: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是谁?是三朝老臣,

3、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同欲)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2、退:击退3、秦师:秦国的军队教师引导:烛之武只身一人,面对军临城下的百万秦国部队,如何击退?他是以怎样的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部队?这是本文的中心。三、整体感知1、生字词氾南 佚之狐 縋而出 共其乏困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厥秦 秦伯说 杞子 逢孙 戍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知 2、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 不知四、翻译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一节1、翻译大意(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4、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2、总结大意:秦晋围郑第二节1、翻译大意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2、总结大意:临危受命第三节1、翻译大意夜晚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下来,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了。秦国越过晋国把

5、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的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秦国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晋国已经以郑国为东面的疆界,又极力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

6、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2、总结大意:说退秦师第四节1、翻译大意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2、总结大意:晋师撤离五、分析研究,问题探讨第一节,秦晋围郑1、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而秦国和郑国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能说退秦国埋下了伏笔。 2、秦晋围郑,当时郑国的处境是否很危险? 明确

7、:“晋军函陵,秦君氾南。”(出示地图)“函陵”、“氾南”同属于郑国的领土,都被他国占领了,说明秦晋两国来势凶猛,郑国处境危险,同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这也为烛之武进行分化瓦解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所以,开篇寥寥数笔,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第二节,临危受命 1、郑伯接受了佚之狐的提议,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一开始答应了吗?他推辞的理由是什么?其中又体现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示了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矣。”不是真的无能了,是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2、面对烛之武的推辞,郑伯是怎样说服他的?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屈尊自

8、责,动之以情“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第三节,说退秦师1、“夜,縋而出”,为什么要縋而出,不能从城门走吗? 明确:一方面说明郑国形势严重,秦晋已经包围,连城门也打不开了,另一方面,“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 2、下面我们来看看烛之武的说辞,看他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师退兵的。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提示:体会烛之武的语气和立场)教师引导:烛之武没有用强硬的语气去问责秦伯,为什么要攻打郑国,而是用谦卑的语气说,“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他这是在示弱,秦伯听了这番话,必定有好感,这就为下面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总结:坦言知亡欲

9、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思考:郑国灭亡,到底对谁有益?(出示三国的地理位置图)教师引导:通过三个国家的位置,可以看出,如果郑国灭亡,对晋国是有利的,增加了晋国的领土,“亡郑以陪邻。”。而对秦国是有害的,“邻之厚,君之薄也。”秦伯听到这些话,必定要考虑还要不要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这也就动摇晋国和郑国联盟的基础。总结:亡郑对秦有害无益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思考:如果亡郑对秦国有害处,那么保存郑国对秦国会怎样? 教师引导:如果保存郑国,对秦国是有益

10、无害的,这一层是烛之武对秦伯以利益引诱。总结: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思考:在进行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把矛头指向了哪个国家?晋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教师引导:“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而且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要进犯秦国。烛之武其实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总结:秦有野心推测未来,劝秦谨慎3、经过烛之武对秦伯的一番拉拢引诱,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采

11、取了什么措施?明确:“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国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派人保卫郑国。第四节:晋师撤离1、秦国原来是晋国的同盟,现在秦国却反过来帮助郑国,这时候晋国是继续选择攻打郑国吗?还是去责问秦伯为什么违背他们的盟约? 明确: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头脑清醒,非常的理智,决定撤军。 2、晋侯撤军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 二是攻打秦国就意味着失去了秦国这个同盟,自己不利,是不明智的。 三是和秦国翻脸,就成了内讧,这不是武勇的表现。六、分析人物形象1、烛之武 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

12、深明大义,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辩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巧妙的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层层深入,分析利弊,不仅说服秦国撤退,还迫使晋国也撤退了。2、佚之狐A佚之狐对国家所面临的局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应战,无异于是一以卵击石。所以派遣使者去进行游说才是最佳的选择。这说明佚之狐头脑清醒,能够准确的评估局势,审

13、时度势。B对于使者的选择,他认为被郑文公所冷落的烛之武有劝退秦师的才能。足见佚之狐眼光之独到,能够慧眼识英才,充当伯乐。C“见秦君”而不是晋君,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所以从秦方面入手就较为容易。可见,佚之狐考虑周全,深谋远虑。3、郑伯A: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B: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C: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4、晋侯头脑冷静、理智有忍耐精神灵活,能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远见卓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