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名人故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61831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时珍名人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李时珍名人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李时珍名人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李时珍名人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李时珍名人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时珍名人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时珍名人故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李时珍名人故事李时珍名人故事李时珍名人故事1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到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

2、。李时珍以仔细负责的科学看法订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

3、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瘦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殊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探讨,而且还将探讨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

4、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时常地载歌载舞。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登记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洁,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探讨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方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确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

5、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终,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赶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赶忙登记了曼陀罗的产地、形态、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试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钦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李时珍特殊注意实践,他聪颖博达,经常创建出一些奇妙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觉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试验。第一杯生

6、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比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明。李时珍又深化思索:上面的试验只是证明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渐渐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明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日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肯定水平的。李时珍名人故事2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很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喧闹。他费了好大力气最终挤到李时珍面

7、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连忙给他诊脉,过后,非常惋惜地说道:“小兄弟,惋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告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羡李时珍的奇妙医术了。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当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

8、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李时珍开好处方打算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望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凳子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

9、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知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振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全部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最终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李时珍名人故事3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诞生于公元1518年,明朝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以著作本草纲目被称为“药王”。其实,这位驰名全世界的“中国药王”,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小药王”了。小药王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

10、世家。他的祖父是铃医(即走乡串户的乡村医生)。他的父亲叫李言闻,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其父的医术、医德,而且对药草很有探讨。他所开的处方和配制的草药,治病疗效很高。李时珍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喜爱读医学书籍。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识字背诗,他都过目不忘,记得很快,也很爱学。可是,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爱好便转移到中草药的名字上来了。这是因为他的父亲为了给百姓治病,每天要去山上采集各种药草,回来后,又把药草名字和功效一一记到本子上。每当这时,小时珍便新奇地站在旁边看,并时常地摆布着药草玩耍。此后,父亲每次采药回来,他便问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那种药草有什么功效,连各种药材采摘和炮制方法他都要问。李时珍就用

11、这种方法,日积月累,驾驭了不少医学学问。在他六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外出治病未归。恰巧在这一天,本村一个叫小宝的孩子不慎跌伤,疼得哭叫不止,家人连忙来请李时珍的父亲前去医治。当他们听说李大夫外出未归时,马上四处派人,去各村找寻,但都未得到李大夫的信息。一家人围在小宝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得死去活来,一个个急得流下了泪水。就在这个时候,小时珍拿着父亲那个记草药的小本本跑来说:“叔叔婶婶们别难受,我在父亲的小本上,翻到一种叫景天三七的药草,是特地治跌伤的,惋惜家中没有了,我现在就去采,你们等着吧!”小宝的父母一听,自然兴奋,遂又问道:“孩子,你相识这种药吗?到哪儿去采呀?”小时珍一边往外跑一边回答说

12、:“请放心,去年我跟父亲上山采到过这种药!”众人闻言,也跟着跑了出去。小时珍来到一个山坡上,爬呀爬,找呀找。山坡下的人不断提示说:“要当心,不要滑下来摔着了。”小时珍也一边找,一边回答:“放心吧,不会的!”大家正眼巴巴地望着小时珍,只见他突然站起身来,手中拿着一把草,兴奋地对大家喊:“草药找到了,小宝可以不疼了。”不料,就在这一瞬间,小时珍一脚没踩稳,一屁股跌在地上,接着便叽哩咕噜地滚了下来。小时珍忽然晕了过去,脸上、手上、腿上都是血,手中却死死地抓着那把草。小时珍被抱回了家中。不一会儿,小时珍醒来了。大家问他:“孩子,身上疼吗?”小时珍顾不上回答,从床上一下子跳下来,跑到父亲的药房,把草药碾

13、碎,接着又飞速地跑到小宝家中,把药敷在了小宝的伤处。不一会儿,奇迹出现了,小宝止住了哭泣。众人立时欢呼起来,小宝的父亲一下子把小时珍抱起,举在了空中,大声说:“真是可喜可贺啊,我们村又出了个小药王!”公元1532年,李时珍十四岁,到黄州府参与考试,一举得中,可谓少年得志。随后,他被选入县学读书。可是在此期间,李时珍无心仕途,从思想上反对八股时文,对应付科考那一套更是从内心厌恶。表面上他虽然在读八股文,而精力却放在了对医学著作的涉猎上。或许就是这个缘由,李时珍在父亲的督促下,又连续参与了三次科举考试,结果都没有考中。中不了举,自然就跨不进做官的门坎。直到此时,他的父亲李言闻才放弃了让他读书做官的

14、愿望,遂了他的心愿,让他一心一意地学起医来。就在李时珍弃官从医的这一年,他的家乡遭了一场洪水灾难。水退之后,疫病流行,李时珍父子日夜奔忙,救治百姓。当时,上门求他们父子治病的大多是穷苦人家,他们父子总是不遗余力,细心治疗,不计酬劳,百姓无不赞扬李氏父子是穷苦百姓的好医生。二十多岁以后,李时珍医术日益精深,于是正式行医。从这时起,他一面行医,一面起先钻研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在医学方面,上至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名著,他都一一阅读。在药学方面,他读过神农本草经,觉得书中记载的药物味数不多,只有三百六十五种,其依药性、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分类法,已经很不好用;他读过神农本草经集注,

15、感到这部书虽出自齐梁时代的名医陶弘景之手,记载的药物增加了一倍,但其中也有不妥之处;他还读过宋朝曹孝忠的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觉得这本书虽收药一千五百二十八种,算是集中药学之大成了,但仍嫌不够完备。又因为这部书成书后已有四百余年,新的药物大量发觉,他认为很须要补充,对原有药物的性质、效用,也有了一些新的相识,药物分类也须大加改进。基于这些思索,特殊是又积累了十多年临床辨证和药物考察的实践阅历,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思维实力,驾驭了科学探讨方法之后,李时珍于1552年(时年三十四岁)正值年轻有为的时候,毅然确定结束单纯的行医生涯,把主要精力用在担负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上来,起先撰写一部新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于1578年,在他六十岁时,最终最终定稿。全书52卷,计190万字,收药1892种,附绘药图1100幅,附药方11000个,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探讨医药学的经典著作。李时珍名人故事4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接连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才智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李时珍,湖北薪州人,诞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