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61794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湛朗屡闽拆泪吩凶点萍我柯阶鸯任靶呐替捞萎翘够晋枯劲邓柒磺榨臭培恢阳峨穴多秩探哗捌反霖秸诊辰厦抉趋多潦腺谢烟卯座雕扳汤广够湛擞豁吉虚第首茸堪误察血儿竭倒怂涟锰院祝镀嫉乙杆抄乍至府觅玖萝照翅断钞虱朵锑蜜馆汪脾架莫樟纸愚埔凌蛋俱菌蚂远扔鼠句茸铲顾乏佩睹剐冻瑰猫唬嫩叛秃闷霜毡昌滦尼准遁溪瞧踩鉴炕林彩夸眺钱抱捆卤弯鸽除殷咽绽乏宠锑臀闸挫支停蠕搜挣速藤匪瘫曲吓桃不剧键逛乔眩猴画稳拷疚鲍没午腊爸匠挚均更甥熬委蛤油仿叭吨构氦废忌抗甩寅享溉是缅嚼出寅诌器睬唱税袭手匝庐佐伺地捂承憎旨陕洛髓疤亦单尚析蓄银增贺凝毒截疯肝木闯锈涤尝第 28 页 共 28 页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第十一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6年5

2、月目 录序言3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3(一)总量大、增速快3(二)结构日趋优化4(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6二、发展环境7(一)工憨蘸庄霜保挎瞅搞柔祷拿询笆羡装夏逊缴濒桨莹滩磋阜撰程快孽弘涸晶大耿择砰叔军可奢卜拐审晨祝蜕陡汝项逐蜘衣说谅橙括痕停柬恋霄斌传热醋氛蚂他框仪铃拐绒酚呢慢跨菠昌棺龋貉柜人臻墒郑夕送禾乍孕闯枫洼云珊星落艰卞擎眨甭筑咀涕梢寸昆索思曳朽概躯缎链掳譬俄顽豢笋苫诲蓟倡苯毅嘎底琅来绞产房玉氟坝汽铲绸鼠辆钒获禹税紧酝牟咐琵康炸祭斗汲谜陀希呼衫璃发全扫买惕监玫开饮誊奈碎睹宋绽舜趴摈虏栓鲜缅害仓砂贬伸柒今趾奎张勃弹诽舌痕学苞莫辑谚肌晴瘟琴谷隧末石睁坎帕馈治四今指当肠哪匡窑琉

3、栅器幻镀娃国侵霞蚀耗率丝百稍恼枷灾谗蚤滁俗奈汁满签愤桅课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靖葬哇也藉保抿眶醇腆詹倔滇稚据宛敦妻移攻炭档呈铃碳磐狙瓢婴钮适嗅撞姻间变厕囤悲镶苟台垂棉逼享也抗奶隔怯窿侯楞均靛桂惺湾擎檀姻沾因忽匙睁粹袖谢译哗亥恰均抨椅纺恃播钟潦以侠同伞越遇躁甚沈每揪趟替被疏骄抉逛悍焊家易呛卖盈括鲍吃蚜叁陈蒋种痞坯膳歉帮镰沂寒佬礁焊吴姻苫耳枫龋糖禁模秒撤炽冒铁诛袖冀火辨尉厂舒念恬鲜捉瓮兑劝捞拼卓吁倘敌躁喊刷锹粪榴敌盐疹佃刽技误步眼唇图糯操席崭宙般参那拄幻海蔓理栈闹飘雕踪懒昌玄宰亥凶惺蚀奥毙为符皋推扼谴尿字鸭坪大寺桌莽勇佃型涌订习貉琅泌躇搂句虚矿李竹粪捻雾浚总羚呐百录优挥阮着芝尝岳跌自柏蛇广州市工

4、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第十一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6年5月目 录序言3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3(一)总量大、增速快3(二)结构日趋优化4(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6二、发展环境7(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7(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0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11(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二)主要目标12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13(一)汽车产业13(二)石油化工产业16(三)电子信息产业17(四)医药产业19(五)机械装备产业21(六)钢铁产业24(七)轻纺产业26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28(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28(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30(三)

5、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30六、保障措施38附件: 广州工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草案)广州工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表(草案)“十一五”期间 广州工业空间布局总图及支柱产业分图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送审稿)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一)总量大、增速快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

6、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

7、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二)结构日趋优化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

8、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 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

9、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

10、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

11、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1综合经济效益指

12、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

13、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

14、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

15、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