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61095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摘要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演进等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促使这种演进的内在动因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审计方法的演进及其动因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审计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审计目标。一、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

2、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一)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论文百事通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内容单一,会计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早期的科学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

3、验证。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本世纪中叶,资本主

4、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组织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不仅审计人员无法承受对会计记录进行全面验证的巨额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接受全面审计的低下效率。同时,随着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能够起到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因此,不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验证,而是进行抽样审计,在实践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抽样审计的程序基本上仍然遵循会计的记账程序,同样要运用复核、核对、盘点、询问等基本的审计方法,只是审核的范围相对缩小。抽样审计方法有经历了从任意抽样法到判断抽样法再到统计抽样法发展过程

5、。任意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在确定抽取样本规模、取样方式和处理样本过程上没有可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皆体现出任意性,故其审查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也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因此,该方法不久就被判断抽样法所替代。判断抽样法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同任意抽样法相比,判断抽样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该方法是审计人员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其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即判断得正确,就会有成效;判断不准,缺乏客观性,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统计抽样法便产生了。统计抽样法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

6、理,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法的科学理论依据有:一是充分的数学依据。统计抽样法要利用高等数学方法。抽查时,如选择样本适当,那么根据审查样本的结果,运用概率论的原理,可以通过抽取的样本推断总体。二是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减少发生错误和弊端的可能性,或迅速地发现错误和弊端。三是统计抽样允许审计人员计算样本的可靠性及其风险(这是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主要区别);允许审计人员在他们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下用数学的方法确定最优的样本容量,以避免夸大或缩小审计。统计抽样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判断抽样法的消亡

7、。因为在运用统计抽样法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凭审计人员的正确判断加以解决。如审计人员必须确定总体,知道其大小、主要特征及什么情况下会构成误差。审计人员必须决定要使用的抽样方式即采用变量抽样方式或属性抽样方式,决定使用的抽样技术是随机数表或是系统选择等等。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往往把统计抽样法和判断抽样法结合使用。具体讲,可用判断抽样法解决应该抽取哪些方面的样本项目的问题,而用统计抽样法解决到底应该抽取多少样本,以及如何从整体中抽取这些样本的问题。或者先用判断抽样法剔除重要的或危险的项目,然后再运用统计抽样法进行审查。(二)从顺查法向逆查法演进顺查法是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先后顺序依次进

8、行审查的方法。这种方法按照业务处理的顺序逐一核对、依次审查、操作简单、审查结果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准确,但机械的审查核对费时费力,不易抓住重点,同时也不便于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审查,不便于审计人员分工。由于早期的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被审单位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较差,存在的违纪事项需要逐一查实。所以,这种方法的运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复杂,对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更高要求,顺查法逐渐演进为逆查法。逆查法是按照与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报表、账簿、凭证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从全局出发,大处着手,只审查有问题的内容,抓住实质,主攻方向明确,能够节约一定的人

9、力、物力,提高审计效率。(三)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演进由于早期审计内容和对象的单一化,决定了此时审计方式方法的单一与片面,如对收支业务很少且简单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只需“听其会计”就可以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业务内容也在不断复杂化,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越来越完善和科学,此时,“听”且不说在时间上已受限制,要听清听懂也有了相当难度,甚至根本无法听出所以然了;另外,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听者也不象起初那样的单一构成了,需要维护自身权益、监督经济业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乃致大众化和分散化,此时,“听”这一检查方式便演进为对科学的会计核算过程和内容进行全面审查。这需要运用审阅、核对、复核、分

10、析、比较、询证等方式方法。从单一听审发展为运用各种方式审查会计资料,还不能说已形成系统的审查方式。系统审查除了需要运用上述几种方式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以确认资产的账存数以外,还需要运用监盘、观察、鉴定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以核实存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账实是否相符。(四)从账项导向审计思路向制度导向审计思路演进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发展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整体思路上分析,经过了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为了查错防弊,以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事项为主要审计内容和过程的审计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审计基本没有重点或重点环节。显然,审计工作的早期,这种思

11、路是行得通的。与上述道理一样,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思路便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系统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通过确定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电子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的融合,使得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机制更趋完善,内容控制制度与财产和会计记录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内部控制健全并有效运行的相关财产变动业务和会计记录所发生错弊的可能性极小,反之亦然。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审计职业界进入了所谓的“诉讼爆炸”时代,针对注册会计师的频繁诉

12、讼,不仅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审计职业界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审计风险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核心。抽样审计方法的随机性与主观性的缺点,使审计风险难以控制。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既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又能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实行,做为发现财产和会计记录存在错弊的基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百事通 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一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定审计的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

13、三是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常的做法是向管理当局提交管理建议书。系统导向审计固然有其先进性,但是作为审计思路还未从风险角度进行科学规范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确定审计性质、范围和时间的一种审计思路。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还要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对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人们对其作为审计人手方法进行探讨,还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与责任。审计方法还经历了从手工审计向

14、计算机审计演进的阶段或层面。这一演进同样是一个渐进的反映审计方法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综上分析,审计方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层面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综合反映出审计对象和内容不断复杂,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审计方法演进的内在动因便存于其中了。二、审计方法历史演进的动因上已述及,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有其内在动因。概括讲,这就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的审计方法,从

15、而实现审计目标。正是这种综合影响,才促动了审计方法不断从简单向科学、从随意向规范、从单一向系统等方向发展和演进。(一)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是审计方法演进的基本动因。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庞杂的审计业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被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已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审计方法由简单向科学、由单一向系统等发展与演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运用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社会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就成为促进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审计方法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

16、演进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审计方法逐渐演进体现出审计实质性测试工作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选择与转移的动态过程。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计质量观正在为新的相对质量观所替代。所谓相对质量观,即依据一定的参照物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水平高低,而不是以审计结论的百分之百地可靠和精确来作为判定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审计人员为了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取得较好的审计结果,就不能实施全面细致的审查,而应代之以抽样审计;不能实施顺查法,而应运用逆查法;不应遵循账项导向审计思路,而应按照系统导向审计以至风险导向审计思路等。于是,审计方法便不断演进与发展。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改善对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正面影响,也可能形成负面影响。两方面影响需要求得一种最佳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又反过来进一步促动审计方法的演进和发展。(二)基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的需要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主体、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