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610682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胶的制备与电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II)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溶胶的制备和电泳一、试验目的1. 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2. 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二、试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 变动在范围。1. 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 分度的范围;固体分散质点在溶液介质中要保持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 分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1)分

2、散(2)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溶胶分散。 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 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 粗粒子就被磨细。 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 分散效果。 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 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 在能

3、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 皆可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 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 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 析出,形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2. 溶胶的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粒子的 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散 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

4、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 质之间有电势差,即:电势。;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试验测得。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电势的基本是stv式中:Z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n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介电常数(F/m);v -两极间的电位差(V);t -电泳进行的时间(s);利用电泳测定电动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 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 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试验用宏观法测定.三、仪器与药品1. 仪器电泳仪,

5、电导率仪,电炉,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2个,50mL、150mL、 250mL、500mL、烧杯各1个,滴定管2个,滴管1个,10mL量筒2个,250mL量 筒1个,100mL、500mL锥形瓶各2个,试管2支,漏斗2个,洗瓶1个。1. 药品20%FeCl3,3%FeCl3, 0.02mol/L AgNO3, 0.02mol/L KI, 0.1mol/LAgNO3, 10%NH3, 水,0.01mol/L KCl, 2%松香乙醇溶液,火棉胶。四、实验步骤(一)溶胶的制备1. 胶溶法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取10毫升20%氯化铁放在小烧杯中,加水稀释到100 毫升然后用滴管逐滴加入10%氨水

6、到稍微过量为止。过滤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用 蒸馏水洗涤数次。将沉淀放入一烧杯中,加10毫升蒸馏水,再用滴管滴加约10滴 20%氯化铁溶液,并用小火加热,最后得到棕红色透明的氢氧化铁溶胶。2. 改换介质法松香溶胶的制备:配制2%的松香乙醇溶液,用滴管将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蒸馏 水的烧杯中,同时剧烈搅拌,可得到半透明的溶胶。如果发现有较大的质点,需将 溶胶再过滤一次。3. 化学反应法(1)氢氧化铁的溶胶制备:再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并加热 至沸腾,在不断搅拌下滴加8毫升3%的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成暗棕红色的氢氧化铁 胶体。然后对此溶胶进行渗析,除去多余的电解质。渗析的方法是按下列步

7、骤先做 一个渗析用的火棉胶袋:将一个500毫升的锥形瓶洗净烘干,将火棉胶液倒入锥形 瓶中,倾斜锥形瓶并慢慢的移动,使锥形瓶内均匀地涂上一层胶液,然后倒出火棉 胶。当火棉胶十后,将瓶口的胶膜剥离开一小部分。从此剥离口慢慢的加入蒸馏水, 胶带逐渐与瓶壁剥离,取出胶袋,再蒸馏水中浸泡数小时。将上面制备的氢氧化铁溶胶倒入火棉胶袋,并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 每小时换一次蒸馏水,直到用0.1mol/L硝酸银溶液检验无氯渗析便可结束。(2)碘化银溶胶的制备: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准确的加入5mL0.02mol/L KI 和0.02mol/L硝酸银溶液,在盛有KI溶液的瓶中在搅拌下再准确地滴加 4.5mL0

8、.02mol/L硝酸银溶液。在另一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瓶中再准确的滴加 4.5ml0.02mol/L KI溶液。观察两锥形瓶中AgI溶胶透射光及散射光颜色。(二)AgI溶胶的电泳1. AgI负溶胶的制备在400ml的烧杯中加入100ml0.01mol/L的K溶液,搅拌下用滴定管加入 95ml0.01mol/L的AgNO3溶液即制的AgI负溶胶2. 辅助液的制备3. 电势的测定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用少量配好的AgI溶胶将电 泳管的漏斗全活塞支管洗一遍。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 迅速关闭活塞。用辅助液洗涤U形管部分。活塞以上若有溶胶也应洗去。将电泳管 垂直

9、固定在铁支架上。沿U形管加入辅助液,直到页面超过管最底刻度线3-4cm。 从漏斗加入溶胶,慢慢开活塞(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 界面)。使溶胶慢慢上升。当辅助液离管口 5-6cm处,轻轻插入两个电极,装好。 当辅助液将电极浸没1cm时,停止加溶胶,关闭活塞。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衡,不 使电泳管受振动。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下,将输出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旋全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接好 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指 示灯亮,预热5分钟后调节电压为200V。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用秒表界面上 升0.5、1.0、1.5cm所需时间。测量完毕,先将输

10、出调节旋钮旋全输出电压最小位 置,扳下电源开关,指示灯灭,扳下电极引线。用直尺测量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束后,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五、数据处理电压V=200V室温T=22CL=7.85cmd (cm)d(cm)t(min)0.000.503 22”1.006 28”1.5010 16”表1数据表ldZ =-&tv代入第一组数据:_ 0.9548 *10-3 *7.85*10-2 *0.50*10-2 _一-1.325*10 -2 V1 7.000*10-10 * 202 * 200代入第二组数据:0.9548*10-3 *7.85*10-2 *1.00*10-2=1.380*10

11、-2 V代入第三组数据:0.9548*10-3 *7.85*10-2 *1.50*10-2= 1.304*10 = 2 V32 7.000*10-10 *388*2007.000*10-10 *616*200(Z 1+Z 2+Z 3)/3=(1.325*10-2 + 1.380*10-2+1.304*10-2)/3=1.336*10-2V六、思考题1、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共同点是均要把固体制作到达到胶体粒子大小,不同点是制作过程不同, 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答:因为在测电势时,电势对辅助液的成分敏感

12、,只有控制辅助液的电导率与待 测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才能保证辅助液的移动速度与溶胶相等,可以避免因界面处电 场强度突变造成两壁界面移动速度不等产生的界面模糊。这样能使计算电动势更加 方便简单。3、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 么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答:上升界面颜色较深,较清晰,移动速度较慢,下降界面颜色较浅,不太清晰,颜色 较浅,移动速度较快。因为电泳开始后,带负电的AgI粒子向正极移动,而移动速 度最快的离子走在最前面,其他离子依电极速度快慢顺序排列,上升界面一下只有 AgI,而下降界面还有cl-,其移动速度比AgI粒子快,使下降界面颜色变淡,移动 速度变快,不太清晰七. 实验总结通过该实验,我对乳状液溶胶的制备,和各种的制备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于溶胶知识点更加一步的掌握和理解,在该实验中,耐心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 制备溶胶的时候,不能因一时抢时间而加快另一液体的倾入用量,否则制不到合格 的溶胶,很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