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609280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德育重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浅谈高中语文所承载的德育重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使很多高中生在道德修养上出现了迷失。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养品行的根本在读书和学习,因此高中语文负担着德育教育的重担。所以语文老师必需不停提升本身的人文素养,经过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原因,和充足利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道德人文来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形成独立之意识,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完善人格。使之成为国家未来的脊梁。序言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迎来了一个“快”的时代。诚然,快,带给了我们

2、更多的物质享受。而社会道德底线却在不停地被突破。有“我爸是李刚”让大家生气的“官二代”学生,有过早接收成人世界“官本位”思想的湖北“五道杆”少年黄艺博。去年因为“小悦悦”事件而陡生哀伤,感叹这世道怎么了,为何连学生做好事全部要有后台、要校长撑腰?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失范和道德迷失。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期望,而且中学正是她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深化的主要时期。而当今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的的过渡时期,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社会中很多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中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时候,缺乏思索,轻易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3、,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很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以个性为起点,以德性为终点。”因此任何一门学科,在教课时全部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这一点,语文学科有自己的优势,它的情感性尤其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本文将从老师本身人文素养、老师怎样挖掘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德育原因和充足利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道德人文三个方面来论述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形成独立之意识,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完善其人格。一、语文老师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11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

4、讨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她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而这我们所说的语文老师应具有的内在的人文素养,包含学识和师德。学高为师“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老师的知识贮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22一个学识丰富的老师会受学生的喜爱,这种喜爱能够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真正的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她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她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也就是说,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坚持教书育人,除了充足利用本身的文化底蕴,还要挖掘各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

5、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使其成为含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含有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老师的文化底蕴的深浅是人文素养高低的表现。我们经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而伴随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老师不但是知识的传输者,更是知识构建者。因此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需具有源源不停的“活水”。33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本身要含有丰腴的知识素养。新课改以后,人教版高中语文愈加重视对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名著、影视文化的学习。因此语文老师的阅读面也应尽可能广泛,文学、历史、科学、艺术、哲学等均应有所涉猎。很多时候,学生之因此不喜

6、爱上语文课,是不喜爱老师过于狭窄的知识视野。当然,语文老师的学识丰富,并不意味着老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课,比如把宇宙的边疆上成宇宙知识的科学课,把孔雀东南飞上成古代婚嫁习俗讲座,把鸿门宴上成历史研究课,把林黛玉进贾府上成建筑学课。这些做法全部背离了语文教学应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有舍本逐末之嫌。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除语文之外的相关的知识视野,不是用来在课堂上一味的炫耀,而是对其教学起辅助作用。因此语文老师在把握教学关键和意义时,要分清主次。含有独到的深刻的看法教育培养的是自由的思想、独立思索的精神。而这也要求语文老师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具有独立思索的精神。消化吸收所读的东西

7、,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了解、感悟、看法和信念,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44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和学生的东西,也是老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了解和感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很多老师教课时,侧重于对刘和珍这类爱国青年勇敢精神的赞颂和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民族精神进行赞扬,缺乏对部分含有价值问题的深入挖掘。对作者感情的了解对高中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假如从这一单一的角度来解读这篇课文和鲁迅,极难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拓展其精神世界。这就没有突出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效。除了凸显鲁迅的人格魅力

8、,还要求老师站在人文的高度引导学生去思索这么部分含有辩证思维的问题。如鲁迅先生对请愿的见解是怎样?鲁迅在空谈一文中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通常,吝啬当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可见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那为何她不赞成?这又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由此一起和学生一起探讨鲁迅的理性批判精神。在从毛泽东概括的三点鲁迅精神一是“她的政治的远见”,二是“她的斗争精神”,三是“她的牺牲精神”讨论在当下对学生独立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从情感教学上升到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时代的感悟,更应是老师的一个悟性。感知各方面的信息,从中有所悟。所得才是个性化的、深刻

9、的感悟和思索。有理的启迪能不停提升自己的智慧,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对学生情感和智慧的滋养和润泽。德高为范2021年老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的讲话中指出:“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全部不可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55师德即老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关键从老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老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表现。当代师德的关键是爱学生和公正。爱学生托尔斯泰说:“假如一个老师仅仅

10、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她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假如一个老师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她将比那些读过很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老师好”。因此语文老师在饰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要饰演好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像父母一样爱学生。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语文老师假如含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自然而然的就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好的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有些话甚至不对父母讲也愿意跟老师讲,而老师经过帮助其分析和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更有利于在详细教学中因材施教,完善其人格。公正公正指的是老师要有公正之心,不偏不倚。在语文课堂中提部分有深度的问题时

11、,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不能回复,习惯于提问自己喜爱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有违公正标准。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公正对于老师经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公正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一个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其教学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才能为学生所接收,这么才能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升其审美情趣的作用。当然,要讨教师做到绝正确公正,有些强人所难。老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一样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老师的判定。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做到不偏不倚,不因学生的成绩、

12、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老师以身作则的前提。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对师德的另一个诠释。二、语文课堂的“文以载道”古人云:“文以载道”。指文章中要有道德、义理等有益于人格修养的文字。中学语文中能被选入作为教材的篇目蕴含着极丰富、感人、宽泛的育德原因。这是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而语文老师的“文以载道”能力则表现在怎样在课文教学中挖掘德育原因和在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课文教学中学语文课文含有丰厚的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要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

13、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学会思索,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升。诵读感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创作者由体验唤起情感,而阅读者经过文章体验情感。语言文字是情感的主要载体,经过听和读,重复琢磨语言文字的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读”中渗透德育。这里的读包含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诵。语文老师有感情、有了解、有体会的范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真实感情,给学生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老师范读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名篇,也一向被大家奉为朗诵的经典之作。全词经过对长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革

14、命斗争历程的回想,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表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国家兴亡、改变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66因此老师在范读时要正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深刻内涵,经过声韵饱满、大气磅礴、昂扬豪迈的范读,向学生传达作品“豪迈”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其声情并茂的范读中,经过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伟人高大的形象、明丽生动的深秋美景和革命青年朝气蓬勃的群体形象,感受毛泽东及革命战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因此老师的动情范读,学生能够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能够

15、直接领悟老师范读时的语气、情感,从中有所感悟,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朗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深意的语句,引导学生重复朗诵,细细品味。在朗诵中,不但能够了解文本的含义,更能深入地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的洗礼。如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让学生重复朗诵“真的猛士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让学生了解爱国青年不惮于前驱的精神,在重复诵读中激发学生面对艰苦和挫折的勇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重复的朗诵中,涵咏体悟。为了更加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先听部分饱含激情的范读带。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思索和李翔飞境界,让学生产生心理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如学习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先让学生听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录音。在马丁路德金极富感召力的演讲中感悟其澎湃的激情和真挚的感情。再让学生自己高声的诵读,学生情绪高涨,在诵读中体悟马丁路德金那种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梦想而拼搏的热情。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有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因此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