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60328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美。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感受文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点:1.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优美意境。三、学习难点:1. 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四、资料链接:答谢中书书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

2、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纲目。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2.背景资料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像陶弘景这样生不逢时的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3.文体简介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

3、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

4、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记承天寺夜游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5、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是真正得意2.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

6、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第一课时自习一、初读课文,完成下面作业。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出自不同诗文中的两句诗)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个“书”分别是 , 。“答”一般是指 。3.凭借语感,给文章划分节奏。(用铅笔在文中标注。)二、再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结合课文注释,口述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作业。(1)解释文中重点词:交辉 四时 俱 晓 歇乱 颓 竞 未复 与(2)翻译重点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疑三读课文,我对答谢中书书文意的理解方面,还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自探活动一:朗读课文,激发兴趣1. 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跟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教师点拨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小组朗读竞赛,激发朗读兴趣。活动二:疏通文意,感知内容1.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逐句朗读翻译课文。2. 短文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分析梳理,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3. 依据行文思路

8、,学生试背诵课文,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活动三、含英咀华,赏美景,悟情感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副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2.置身在这青山绿水的画卷里,真让人流连忘返。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山川美景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来 之美,作者写出了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中,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里的鱼儿们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3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自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解释下列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结学习了答谢中书书,我对“情景相融”这种写法有了新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