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59790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建筑的现代升华——丹下建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的现代升华-对丹下健三建筑民族性的浅析摘要:对丹下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因为他出色地解答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地现代主义面临的两个课题,即现代结构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衔接,对我们有极大借鉴意义。关键词:丹下 建筑意 民族 现代 借鉴 思考 日本建筑师从明治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代接一代地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创造现代建筑. 欧美人士这样评价丹下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日本最杰出的建筑家:日本建筑已经扩充了现代建筑的语言,并开辟了先前曾被隔断了地通向过去和传统地道路。为此日本很可能成为各国追随地的模式,正如1890年和1930年西方影响东方那样,东方将反过来对西方发生影响。如此高的评价做为邻人不由的需要

2、我们深思。 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渊源极为深刻,在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问题上也极为相似。日本在处理建筑现代与民族问题这条路上走的路程远多于我国。丹下是以这一时期为成长背景的建筑集大成者,向其学习,是必须的。 以下对丹下各个时期代表作进行分析,着重点在其如何在技术革新的同时将传统风韵升华为现代。 丹下的建筑设计可分为梁柱体系时期、墙体表现时期、雕刻性表现时期、集大成时期。一、 梁柱表现时期,分析作品:广岛和平中心1、 广岛和平中心陈列馆外观非常简洁,下部由柱子组成空间,不设墙,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上层立面呈现出一个疏密相间地网装构造,具有日本民族的空间组合特点。2、 梁柱体系、和风的尺度、干阑式空

3、间构成来自伊势神宫和桂离宫。3、 六尺即1.82米是京都传统建筑“一间”(京间)的柱间距,丹下以此为基准计算出一套比例模数。和平中心一层柱距为10514mm,架空的柱高是6498mm,两者之比为黄金分割比。竖向长窗幅宽为1400“京间”1820是它的1.3倍。窗高6370是1820的3.5倍。二、 墙体表现时期,分析作品:仓敷市厅舍1、 绳文传统文化的的代表建筑是竖穴住居,气质粗犷厚重有力。2、 梁柱表现立面视觉处理强有力,有力量感被认为粗野派代表,是绳文传统的表现三、 雕刻表现时期,分析作品:东京圣玛利亚大圣堂1、曲面坡顶。高耸体现天主教精神和日本传统的坡屋顶相调和。2、教堂总平面和流线方式

4、遵照日本神社流线方式进行布局。即绕教堂半圈之后才登上台阶,进入教堂。四、 集大成时期,分析作品:代代木竞技馆1、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星月形,第二体育馆为螺旋形,两馆南北呼应形成中心广场,其主轴线与背面明治神宫轴线一致2、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上装饰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3、大屋顶回归、悬索屋面上特意勾勒出瓦垄的细部,屋顶上有明确的正脊和鸱尾等细节 总结:在丹下的设计作品中,强调轴线,把日本传统建筑的梁柱体系、通过抽象或具体的传统装饰融入到设计中达到了历史的现代化升华。时下国内向西方学习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国内亦成为各种稀奇

5、建筑的实验场。梁先生当年曾痛心疾首的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由此对邻国的借鉴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对丹下建筑的分析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借鉴及思考:1、 对传统建筑建造方式的学习。丹下在现代建筑的创造和日本建筑的传统等论文中详细交代了自己的尺度设计方法,如若没有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在广岛和平中心陈列馆能体现民族性的尺度的设计上,不会如此。相反国内的年轻建筑师和建筑学子都在大谈赖特,海德格尔,又有几人会想着读一下孔孟呢?研读西方近现代建筑名著的同时读一下祖宗留下的考工记、营造法式。2、 对传统

6、建筑细部的研究及运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一个切合点即为传统细部的处理。丹下说:“现代建筑、广义的地说现代艺术因为片面地强调机能而丧失了现代的象征。建筑和城市如果没有象征历史、社会、人类、技术的东西的话,也就无从获得人性。物质性的形态可以象征精神世界,但是需要把浓缩的形态升华为象征”。代代木体育馆屋顶上明确的正脊和鸱尾等细节的应用为一明例。美国纽约的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外部的三个形象:顶部的意大利巴洛克时代常用的断山花形象;底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弗洛伦萨的伯齐小教堂的立面;中间部分的美国现代派惯用的竖线形式。可谓是语言复杂,文脉历史应有尽有。3、 把握传统文化,尊重地域特色,发展地区建筑学。

7、1929年吴良慵先生将他的地区建筑学的思考写入了北京宪章: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地方文脉。更好的去发展地区建筑学,定要去分析一个地区的历史,特色,内涵。4、 对建筑意或场所精神的合理表达。 最后引用梁先生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话做为本文的结束以作共勉。“凡是别的民族可以用他们的民族形式建造的,另一个民族没有不能用他们自己的形式建造的。”参考文献萧默、建筑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日】丹下键三.空间和象征.建筑文化1965年6月沈福熙.建筑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舒尔兹.场所精神姓名:郭旭东班级:建筑学10-1班学号:311017010109 用时:24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