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591592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于基坑工程全过程。全面、 高精度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工程安全的透视眼。所以基坑监测点怎么布置?基 坑监测频率有什么要求?都给你整理成表格了,学习起来一目了然。基坑监测频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1、基坑向下开挖期间,监测不应少于每天一次,直至开挖停止后连续三天 的监测数值稳定;2、当地面、支护结构或周边建筑物出现裂缝、沉降,遇到降雨、降雪、气 温骤变,基坑出现异常的渗水,坑外地面荷载增加等各种环境条件或异常情 况时,应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3、当位移速率大于

2、前次监测的位移速率时,则应进行连续监测;4、基坑监测频率与基坑类别、施工开挖深度、基坑设计深度有着密切的关 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参数,准确判断监测频率;如遇突 发情况,加大监测频率。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规范(GB50497-2009)关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频率有所不同, 从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定夺。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深度(m)W5.05.0-10.010.0-15.0> ;15.0一级开挖深度(m)5.01 次 /Id1 次/2d1 次/2d1 次/2d5.0-10.01 次 /1d

3、1 次 /1d1 次 /1d> ;10.02 次 /1d2 次 /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01 次 /1d1 次 /Id2 次/Id2 次/Id7.0-14.01 次/3d1 次/2d1 次 /1d1 次 /1d14.0-28.01 次/5d1 次/3d1 次/2d1 次 /1d> ;28.01 次/7d1 次/5d1 次/3d1 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01 次/2d1 次/2d5.0-10.01 次 /Id底板浇筑后时间(d)7.01 次/2d1 次/2d7.0-14.01 次/3d1 次/3d14.0-28.01 次/7d1 次/5d> ;28.01 次 /10d1

4、 次 /10d注: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 次/1d;监测项目监测周期测点数量测点的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频率桩墙顶(支护结构圈梁围檩、冠梁、基坑坡顶等)水平位移、垂直沉降 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3点,且每20m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或钢筋混凝 土护顶上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开挖深度W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支撑轴力支撑设置至拆除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每一支撑不少于3点设置在

5、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 进行测量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 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 低于1/100 (FS)立柱变形全过程不少于构件的20 %,且不少于3个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 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坑外地下水位、坑内地下水及基坑渗漏水状况降水过程每边不少于1点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 井点相同。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

6、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 设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1次/2天邻近房屋沉降、倾斜、裂缝开挖至土 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10T5m或每隔2-3根柱设置一点;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 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测布置;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 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 底部上下对应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 定开挖深度W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

7、天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开挖至土 0.00每10m设一观测点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 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1点,边长大于50m时,可增加12点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 大于50m基坑,可增设1-2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 度一致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 移。精度不低于1mm1次/2天支护结构(板墙、圈梁、围檩冠梁等)内力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m用安装在

8、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 于 1/100 (FS)1次/3天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全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裂缝、地面超载状况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 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 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1次/2天自然

9、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等)设计时检查气象资料锚杆、土钉的应力和轴力全过程非予应力锚杆和土钉抽取构件的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10 %,且不少 于3个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 区域应在锚杆或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 (FS)1次/2天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开挖至基础底板完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 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 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 度不小于1mm基坑监测点布置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 系。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 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 春更加光彩。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