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892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口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 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得众则能治其国,则能平天下。而得众,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 做到这个的方法就是絜矩之道。为什么絜矩之道能做到,民之所好好

2、之;民之所恶恶之?1,如不欲上之无礼(朱熹自己定义) 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 无礼使之。不欲下之 不忠(朱熹自己定义)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 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 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2,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抄 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 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礼记,,1,陆德明:譬诸侯天子在于上,有 不善之事加几,自己恶之,则不可回持此 恶 事,使几下者为之也。2,郑玄注: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尔。治国之要尽于此。朱熹: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贝U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

3、母矣。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身弑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能使上徇 于一己之偏)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 能已矣。郑玄,言治民 之道无他,取于自己而已。陆德明,以自己化民,聪敏所欲,则 可为民父母,善政恩惠者,是民之愿好,自己亦好之。陆德明:言欲平天下,先需修身,然后即物。由近及远,由内至外,故初明絜矩之道,次 明散财于人之事,次明用善人,远恶人。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 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 )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尔(5)?” 忠恕之道,即使以人治人,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 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 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 易从”,是也。尽已之心为忠,推已及人为恕。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 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可见

5、。故已之所不欲,则勿以施立于人, 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已,贝U尽道”,是 也。在此出现了两个问题,大学或问中,弟子提出反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诸己不必非诸人,比方讨厌上对我严厉,那么我也对底下的人不严厉。朱熹说,曰、恕字之指以如心爲義。蓋曰、女口治己之心以治人、女曖己之心以愛人、而非 非苟然 姑息之謂也。然人之爲心必嘗窮理以正之、使其所以治己愛己者皆出於正、然後可 以卽是推之以及於人、而恕之爲道、有可言者。故大學之傳最後兩章始及於

6、此、貝I其用力之序亦可見矣。至卽此章而論之貝欲如治己之心以治人者又不過 以強於自治爲本。蓋能強於自治、至於有善而可以求人之善、無惡而可以非人之 惡 然後推以及人、使之亦如我之所以自治而自治焉則表端景正。源潔流淸而 治己治人無不盡其道矣。所以終身力此 而無不可行之時也。今乃不然而直欲 以其不肖之身爲標準,視吾治敎所當及者,一以姑息待之,不相訓誥 、不相禁戒、將使天下之人皆如己之不肖、而淪胥以陷焉。是乃大|之道、而豈所終 身可行之恕哉。近世名卿之言有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聦明、恕己則昏。苟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則不患不至於聖賢矣。此言近厚世亦多稱之者。但恕字之義、本以如心而得。故可

7、以施之於人而不可以施之於己。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 之於人、使吾之身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物我之際、各得其分、不 相侵越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則其廣狹長短、又皆平均如一、 截然方正、而無有餘不足之處。是則所謂絜矩者也。夫爲天下國家、 而所以處心制事者一出於此、則天地之閒將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凡天 下之欲爲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盡其心而無不均之嘆矣。天下其有不 平者乎。然君子之所以有此、亦豈自外至而強爲之哉。亦曰、物格知至、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萬人之心卽一人之心。意誠心正、故 有以勝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爲千萬人之心。其如此而已矣。一 有私意存乎其閒、

8、則一膜之外便爲胡越。蓋人之所以爲心者、雖曰未嘗不同、然貴賤殊勢、賢愚異稟。苟非在 上之君子眞知實蹈有以倡之、則下之有是心者亦無所感而興起矣。 雖欲絜矩、亦將有所隔礙而不能通矣。若趙由之爲守則易尉、而爲尉 則陵守、王肅之方於事上而好人佞己、推其所由、蓋出於此、而充其 類、則雖桀紂盗跖之所爲、亦將何所不至哉。曰、然則絜矩之云、是 則所謂恕者已乎。曰、此固前章所謂如愛己之心以愛人者也。夫子所 謂終身可行、程子所謂充拓得去、則天地變化而草木蕃、充拓不去、 則天地閉而賢人隱、皆以其可以推之而無不通耳。然必自其窮理正心 者而推之、則吾之愛惡取舍皆得其正、而其所推以及人者亦無不 得其正。是以上下四方以此度之

9、、而莫不截然各得其分。若於理有未 明而心有未正、則吾之所欲者未必其所當欲、吾之所惡者未必其所當7惡o乃不察此而遽欲以是爲施於人之準則、則其意雖公、而事則私。是將 見其物我相侵、彼此交病、而雖庭除之内跬歩之閒、亦且參商矛盾而 不可行矣。尙何終身之望哉。是以聖賢凡言恕者、又必 以忠爲本、 而程子亦言忠恕兩言、如形與影、欲去其一、而不可得。蓋唯忠而後 所如之心始得其正。是亦此篇先後本末之意也。然則君子之學、可不 謹其序哉。忠恕之道思想内涵辨析仁所以能够做到恕却必须以忠为前提而且恕行之效果也取决于 忠的程度。行为主体所以能够、所以愿意去通情于他人,必 须是基于内心道德意识的真诚,否则,私欲缠身、道德意

10、识遮蔽的 人不但不会 同 情他 人甚至完 全不顾他人利 益 , 而做 出 损 人利 己 的 事 情。 所以 , 事 事反省 内 求 , 以 保 持 内心道德 意识之真实 和 觉 醒 是忠 恕 之道的 根本。 因 此说忠 比恕 更为 根本。如 前所述 , 内 心道德情 感之真诚是能 够推己 及人的 前提 但是不能 忽 视恕 对忠 也有 规定 性作用 。 忠对恕 的 前提 作用 固 然重要 ( 即 无内 心道德 情 感 的 真 诚 , 则 不能 真 得去同 情 于 他人) , 但是 , 若是没有 以 关爱他 人、 实 现人我之间 和谐为 旨 归 的 价值 事实 , 那么 所谓 真诚的 道德 情 感

11、 也将 失去 具体内 容 。 朱 子说 :忠 因 恕见 , 恕因 忠 出 。船 山 也说 : “忠 亦在 应 事接 物上见。 无所应 接 时 不特 忠 之用不著 , 而忠 之体 亦隐”船 山 的 意 思是说 , 内 心道德 意识的 真 诚必须贯注于推己 及人这个道 德行为 之中 , 即 必须 在人心应物 的 过程中 做忠 的 功 夫 。 忠 恕 实 际 上是 同道德行 为 的两端 。 因 此说 论语 中 称 恕必然有 忠 在 。 无忠 则 做 不出 恕 来 , 无恕 则忠 也无现实的 顿放。里仁忠恕章朱子注曰 :贯,通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泛应曲当,而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

12、但未知其体之一尔 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 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朱子对儒家忠恕之道的创造性诠释董卫国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 当,譬如天地之至诚无息, 而万物各得其所也 自此之外,固无余法, 而亦无待于推矣 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 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 盖此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 本也 ;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所以万殊也 以此观之,一以 贯之实可见矣朱子实际认为忠恕之道存在不同的意义层次, 即圣人的忠恕学者的忠 恕和天地的忠恕 朱子语类中朱子的话则更为明确 :天地是无心底忠 恕,圣人是无为底忠恕,学者是求做底忠恕又如:维

13、天之命,于穆不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天地无心之忠恕夫子之道一贯,乃圣人无为之忠恕 尽己推己,乃学者着力 之忠恕 固是一个道理,在三者自有三样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与学 者的忠恕三者正好分别对应了忠恕之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工夫论,这也是朱子忠恕说的基本思想架构所谓天地是无心的忠恕 早在二程即把忠恕提到天道本体论的层次来 理解,明道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 不其恕乎?伊川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 乾道变化,各 正性命,恕也两义实相通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是诗经中赞扬周文王 能够体认和践行天道的话,既是对作为生生不已之创造本体的天道的 描述和咏赞,也是对周文王之德行的赞

14、扬天地变化,草木蕃是易传对天地以阴阳二气交感变化,生养万物之德行的描述,也是对宇宙本 体之创生功用的赞美 天地没有思想意识,但是天地化生万物,长养 万物,因万物之性而成就之,且不自以为己功 所以说,天地是无心 的忠恕。所谓圣人是无为的忠恕 早在二程即通过对仁和恕的比较,区别了圣 人和学者的道德境界 大程子认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 也。所谓以己及物,乃是指道德实践中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 仅仅凭 直觉即能关照和利益外在的人物;所谓推己及物,则必须经过一个理里仁忠恕章注: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朱子语类说:圣人与天为一,浑然只有道理,自然应去,不待尽己方

15、 为忠,不待推己方为恕,不待安排,不待忖度,不待睹当圣人之心能 够体认天道之至诚不息,真实无妄,以此真实无妄之心,应对万事万 物,自然能够做到爱物利物,处物得宜天地的忠恕与圣人的忠恕的共同处在于两者都具有不自私自利, 长养成就万物的德性,且不居为 己功;不同处在于,天地是无心的,即无思想意识,圣人虽然有思想 意识,但是能够不执著于自己的私利和偏见, 转而因人物之个性而成 就之。所谓学者是求做的忠恕 学者的忠恕就是尽己推己的实践工夫朱子一再强调忠恕之道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贯通性按照朱子学的基本思 想,天道本体赋予人先天的道德理性,此性即人后天道德实践的 根基普通的学者其本性尚处于气质和物欲蒙蔽的状

16、态,因此必须做道 德修养的工夫,在此道德实践中必须先经历一个理性反思和意志努力 的过程,积累不断,最终方有望臻于圣人之道德自由的境界所以说,学者但能尽己以推之于人,推之既熟,久之自能见圣人不待推之 意,而忠恕二字有不足言也所以就絜矩之道的意义来说,克服自己的私欲,但是真正的絜矩之道还是在于知止,仁敬孝慈信,格物,诚意,正心,修身,之外的欲, 所以要上老老,上长长,上恤孤做模范。虽然其有普遍的价值,但是 仅靠絜矩之道是很明显不能治理国家的, 因为如果不进行教化, 百姓 的道德价值观不会一致, 但是我觉得普遍价值还是存在的, 一些人的 普遍价值还是有的。 但是这里存在现实社会中权力的拥有, 即有权者 就算讨厌上这么对他, 但是还是会用同样的方法对下, 并且还存在这 是如果这么做会得到下的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