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58828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管理心理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管理心理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管理心理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管理心理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 -1( 总分: 100.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 )一、B 单项选择题 /B( 总题数: 30,分数: 30.00)1. 勒温认为,对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分数: 1.00 )A. 活动目的B. 活动性质VC. 活动形式D. 活动策略解析: 解析 参与改变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来的。个人在群体中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对其态度的 形成和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一个绩效平平的下属若恰好安排在某绩效十分差的下属后面接受考核,可能会获得很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为 ( )(分数: 1.00 )A. 晕轮效应偏差B. 对照效应偏差 VC. 趋中化的偏差D. 情感

2、偏差解析:解析 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特性上受到很高或很差的评价时,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的其他 所有特性的评价,心理学上称这种影响为晕轮效应。对照效应偏差,心理实验表明,在考核评价一个对象 时,经常会受到其对前一个对象评价的影响。在考评中,如果前一个对象的绩效特别优秀,相对比之下, 就会给后一个被考核者带来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前一个考核对象的绩效很差,则可能给后一个被考核 者带来有利的影响。趋中化的偏差,在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中,出于怕得罪人、老好人等心理,考核者往往 不愿做出“最好”或“最差”这样的极端判断,有时候甚至不愿将被考核者的优劣差异明显表现出来,所 以,在评价个人时,经常会把个人向

3、集团平均水平方面靠近,使被考核者的成绩都集中在同等水平线的分 数上,而与人员之间的实际工作情况并不符合,这就是趋中化的偏差,也称中心化倾向。情感偏差,考核 者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常会将自己对员工的主观好恶、态度、情感等不同程度地渗透到考核工作中,从 而可能大大破坏绩效评定的客观性。3. 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要求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指要贯彻 ( )(分数: 1.00 )A. 客观性原则 VB. 联系性原则C. 发展性原则D. 教育性原则解析:4. 职工中自发形成的“老乡会”属于 ( )(分数: 1.00 )A.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B.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VC. 消极型非正式

4、群体D. 破坏型非正式群体解析:解析 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可将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4类:(1)积极型是一种亲组织的非正式群体 ( 这里指的组织及其目标是进步的、合理的 )。(2) 中问型是与组织若即 若离的非正式群体 (即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起消极作用 ) 。(3) 消极型是与组织的总体目标不一致的非正 式群体。 (4) 破坏型是一种非法的非正式群体。5. 下列人际关系中不属于社会性人际关系的是 ( )(分数: 1.00 )A. 政治关系B. 法律关系C. 经济关系D. 老乡关系 V解析:6. 关于间接沟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 1.00 )A. 受时

5、间限制B. 受地点限制C. 节省人力与时间D. 易引起信息失真 V解析:解析 间接沟通是指必须通过第三者(一个或一个以上 ) 的传递,发信人的信息才能传到受信人手中。此种方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其缺点是,较费人力与时间,并容易引起信息失真。7.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 1.00 )A. 马斯洛B. 赫茨伯格 VC. 麦克利兰D. 弗鲁姆解析:8. 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来探索成功的领导模式,这方面研究的开创者为 ( )(分数: 1.00 )A. 弗德勒B. 俄亥俄州大学C. 密执安大学 VD. 加利福尼亚大学解析: 解析 密执安大学的管理心理学家提出了领导行为的两个

6、方面:面向职工,面向生产。密执安大学 研究的结论倾向是:面向职工的领导者倾向于较高的集体生产和对职工较大的满足相联系;而面向生产的 领导者则倾向于较低的集体生产和对职工较少的满足相联系。9. 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指的是 ( )(分数: 1.00 )A. 管理幅度B. 管理层次 VC. 管理结构D. 管理决策解析:解析 管理层次是指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管理幅度则是指一名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 和管理的下级人数,管理层次一般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而管理幅度决定横向结构。10. 通过对达到组织目标所采用方法和设备的改变, 以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 提高组织绩效的组织变革方式 属于( )(

7、分数: 1.00 )A. 人员导向型B. 组织导向型C. 技术导向型 VD. 系统导向型解析: 解析 技术导向型,是指通过对达到组织目标所采用方法和设备的改变,以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 提高组织绩效。技术的改变包括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和改进质量,进 行技术挖潜和改造等。11.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者是 ( )(分数: 1.00 )A. 泰罗B. 马吉雅维里C. 吉尔布雷斯D. 韦伯 V解析: 解析 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创立了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阶 层结构,又叫科层制度,即官僚体制。12. 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的心理

8、学家是 ( )(分数: 1.00 )A. 凯尔曼B. 英斯科C. 弗鲁姆 VD. 班杜拉解析:13. 谈话法和问卷法都属于 ( )(分数: 1.00 )A. 实验法B. 调查法 VC. 测验法D. 个案法解析:14. 下列选项中,属于口头沟通的为 ( )(分数: 1.00 )A. 广播 VB. 通知C. 备忘录D. 报刊解析:15. 产生冲突的必要条件可概括为三类,这不包括 ( )(分数: 1.00 )A. 自然条件 VB. 沟通C. 个人因素D. 结构解析:16. 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分数: 1.00 )A. 斯科特 VB. 韦伯C. 霍曼斯D. 利克特解析: 解析 行为组

9、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他在汲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关于组 织、群体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传统组织理论,形成自己的组织见解。17.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提出心理技术学名称是在( )(分数: 1.00 )A. 1932 年B. 1958 年C. 1903 年 VD. 1912 年解析: 解析 心理技术学的名称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在 1903 年提出的。18. 关于交往的频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数: 1.00 )A. 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关系VB. 交往频率的高低对初期人际关系不太重要C. 交往的频率决定人际关系的性质D. 交往的频率对人际关系没有影响解析: 解

10、析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越 容易形成密切关系。特别是原来不认识的人,交往频率的高低对建立初期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19. 组织理念识别系统中,核心要素是 ( )(分数: 1.00 )A. 企业使命B. 企业精神C. 企业价值观 VD. 企业目标解析:20. 人的知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 ( )(分数: 1.00 )A. 整体性B. 恒常性C. 选择性 VD. 理解性解析:21. 价值观的作用不包括 ( )(分数: 1.00 )A. 动力作用B. 标准作用C. 分散作用 VD. 调节作用解析:22. 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11、属于 ( )(分数: 1.00 )A. 感觉 VB. 知觉C. 思维D. 想像解析: 解析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3. 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分数: 1.00 )A. 阿希B. 凯利C. 海德D. 韦纳 V努力、解析: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归因模式。他的研究重点是人们在成功时和在失 败时存在的不同归因倾向。 韦纳认为, 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24. 知识分子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农民作风朴素,憨厚老实,工人集体主义

12、强, 守纪律。这种差别原因在于 ( )(分数: 1.00 )A. 遗传B. 家庭因素C. 阶级和阶层因素VD. 文化传统因素解析:25. 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佳的管理方式是 ( )(分数: 1.00 )A. 1.9 型B. 9.1 型C. 9.9 型 VD. 5.5 型解析:9 型管理方式的目标,就是使组织形式不断地得到改善,以及组织中的人不断发展。显然, 9.9 定向 的管理人员能够带来有效的成果,而且又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革新精神与办法。 9.9 型管理方式为最佳, 许多组织正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26. 组织文化应该包括开拓性精神, 要求组织永不自满, 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这表明组织文化建设

13、必须遵循 ( )(分数: 1.00 )A. 价值原则B. 卓越原则 VC. 目标原则D. 参与原则解析: 解析 目标原则,组织行为是有目标的活动,组织文化必须把这一目标明确地反映出来,使每个职 工都明确他们的工作是与这一目标相联系的。价值原则,组织文化要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组织中全 体职工的信仰、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卓越原则,组织文化应该包括开拓性精神,要求组织具有追求卓越 的精神,永不自满,不断攀登新的高峰。27. 一般认为的小型群体的特点不包括 ( )(分数: 1.00 )A. 直接的个人交往与接触B. 人数多 VC. 由共同活动结合在一起D. 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解析: 解析 一般

14、认为小型群体应具备下述特点: (1) 人数不多; (2) 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 和接触; (3) 群体的成员,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4) 群体的成员之间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 (5) 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所调节。28. 工作扩大化的理论基础是 ( )(分数: 1.00 )A. 需要层次论B. 双因素理论 VC. 成就需要理论D. 强化理论解析:29. 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 1.00 )A. 费斯汀格 VB. 海德C. 勒温D. 凯尔曼解析:30. 爆发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感和情绪类型是 ( )(分数: 1.00 )A. 激情 VB. 心境C. 热情D. 应激解析: 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或情绪,如狂欢、暴怒、痛哭等。二、B 多项选择题 /B( 总题数: 5,分数: 10.00)31. 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是 ( )分数: 2.00 )A. 礼仪交往VB. 功利交往VC. 情绪交往D. 感情交往VE. 思想交往V解析: 解析 人际交往由浅到深,不断向纵深发展,这就是交往深化规律。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成 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礼仪交往;第二层是功利交往;第三层是感情交往;第四层是思想交往。32. 属于奖励性措施的强化类型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