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5876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姓名:颜寿 班级:农学11-1学号:20116102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分析颜寿(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在适期播栽的条件下,强调“良种、壮秧、扩行、 减苗、调肥、控水”的“十二字调控技术”来提高茎蘖成穗率,培育抽穗后高光效 高产群体,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十二字调控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 良种、壮秧是高产的基础;扩行、减苗是实现水稻高产更高产的重要手段;调肥、 控水是在壮秧、扩行、减苗的基础上,通过施足基肥、减少分蘖肥、增加穗粒肥, 增加、壮大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使群体达到最佳质量指标,从而实 现高产更高产

2、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前言: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约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而水 稻增产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 国作物增产主要依赖单产的提高,其贡献率已达60%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 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80%需要来自单产的提高。因此,通过开展水稻高 产高效栽培研究与应用来推动大面积增产,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研究热点与生产 实践的亮点1。现将国内水稻高产与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如下分析综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在适期播栽的条件下,强调“良种、壮秧、扩行、 减苗、调肥、控水”的“十二字调控技术”来提高茎蘖成穗率,培育抽

3、穗后高光效 高产群体,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十二字调控技术”的具体调控措施及其原理 如下:1良种选择水稻品种产量高低受遗传特性和栽培环境的共同影响,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 下,种子生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优劣,因此良种是水稻高产的 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选择分蘖力适中、 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耐低氮、生态适应性强而产量 水平较高等特点的优良品种3。分蘖力适中,不仅易形成单位面积内高产所需的 颖花数,而且穴内分蘖之间不拥挤,成穗率高,茎秆粗壮,为后期攻大穗打下基 础,茎秆粗壮,提高了后期的抗倒伏能力;根系发达,根系生物量大,深层根系

4、 比例高,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抗旱和耐早衰能力,即使在逆境条件下,也可 有力地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延缓叶片的衰老,增加抽穗全成熟期的群体光 合积累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光合生产能力强,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奠定物质基 础,能够较好地协调源库关系,为提高经济系数创造条件4-5。此外,在选种时, 应选择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品种;选择品种的生 育期应符合当地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确保正常年景下安全成熟;选择时要注意 检查种子标签标注内容是否规范、全面;注意种子发芽率、水分是否达到安全标 准;多向售种者了解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以便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播种前 做好发芽试验,科学

5、确定播种量;种子购买后应注意妥善保管,防止坏种。2培育壮秧育秧是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水稻生产中,要想获得高产,除了正确 选择品种外,培育壮秧也是水稻丰产的基础。孙焱认为,目前,旱育秧是培育适 龄壮秧的最有效的技术。这是因为旱育秧从“壮秧先壮根”的观念出发,抓住了 壮秧最为根本和最为关键的指标即发达的根系。李杰等囹认为根系是固定植物、 吸收养分与水分、合成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器官,与地上部保持着一定 的形态与机能的平衡,根系活力越强,吸收养分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有利于植株 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因此水稻根系活力是前期生长旺盛和后期保证灌浆结实的 基础。因此,在旱育秧过程中,要做好播前种子

6、处理、苗床准备工作;播种时要 做到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苗;秧苗期要做到合理施肥用药,同时注意秧床水分 和秧苗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施肥和用药的时期等重要环节以保证培育根壮苗壮的 秧苗圆。冯超认为水稻壮秧的标准应具备以下4点:首先根要壮,且根系要多, 手插秧的要达到13-15条;二是茎秆粗壮;三是秧龄要达到35-40 d,以4-5叶期 为宜,最好在苗床上就有分蘖;四是秧苗要均匀整齐,高度在13-17 cm之间, 没有病苗和徒长苗。3扩行、减苗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水稻栽插行距,是改变传统的基本苗过多,确 保适宜群体起点,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的有效途径。“扩行、减苗”是针对大 面积生产上基本苗普遍

7、偏多的现实,突出“减苗”,使移栽时的基本茎蘖苗数控制 在每667 m28万-9万,比常规种植减少1/3左右U。白爱学凹认为目前大面积生 产中的移栽行距为25-27 cm,株距为10-13 cm,杂交水稻的适宜行距要达到30 cm,常规单季粳稻适宜行距要达到27 cm以上,偏大穗型品种可扩大至30 cm, 同时相应缩小株距,使其在10 cm左右。行距不扩大,水稻基本茎蘖苗过多,水 稻群体过大,容易发生病害和倒伏,难以取得高产;扩行、减苗可改善稻田中后 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加光合效率,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纹枯病发生,而 且有利于抽穗后增加光合产物积累而提高产量。在适宜范围内扩大水稻栽插行 距,

8、减少基本苗,有利于改善群体中后期冠层结,有效叶面积高,使之在抽穗期 有适宜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同时,显著增加颖花量,提高粒叶比,这不 仅是增加产量必要的形态结构条件,也是促进后期光合生产的生理基础,抽穗后 叶面积减率小,光合势大,光合产物和贮藏物质的运转率高,抽穗全成熟期十物 质的生产和积累量大幅度提高,库源关系在高水平上协调统一,抗逆性得到明显 改善是水稻大量增产10。4合理施肥化肥是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产要素,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2008 年全国水稻施肥总体原则是:坚持高产稳产不动摇,经济合理施肥为导向;坚持 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坚持严

9、控 氮磷总量,科学降低施肥成本;坚持优选肥料品种,高中低浓度合理搭配;坚持 调整基追比例,做到氮肥分次施用;坚持基肥深施,先施肥再耕翻12。杨建昌 等13 认为高产水稻栽培,优化群体质量的调肥措施,最主要的不是增加化肥施 用量,而是适当的调整氮磷钾的比例,适当的调整基蘖氮肥和穗氮肥用量的比例, 适当的将氮肥后移,钾肥中移,按基肥:分蘖肥(含平衡肥):穗肥(促花肥或 保花肥)=5 : 2 : 3、N : P2O5 : K2O=1 : 0.3 : 0.5施用,磷、钾肥均用作基肥。 将基蘖肥的比例由农民习惯的 80%-90%调减为50%-60%,穗肥由占总量的 10%-20%增加到40%以上,不仅可

10、以降低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还可以提 高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速度,增加光合速率和光合作用时间。各地在具 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本地的土壤特性、气候特点以及综合近年来适宜于本 地的品种特性和产量目标冠以适当的施肥模式14。5精确灌溉,浅湿交替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给,尤其是在移栽之后15。稻田的水分状况,是水、肥、气、热四个重要土壤因素中最活跃的一个,它的变 幅大,变化快,对其它三个因素影响大,且较易人为调节,所以稻田的灌溉情况, 与水稻的生长好坏、产量的高低极为密切。因而在水稻栽培中,合理的灌溉技术 是十分重要的;因地制宜地确定稻田灌溉措施,是水稻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

11、措施 16。刘文君17 认为,合理灌溉,稻田浇灌应遵循:前期浅水促蘖促早发;中期 搁田控苗,防止苗数过多;后期足水长穗,湿润灌溉养根系的原则。曹爽等18 认为秧苗移栽到本田以后,田间保持浅水层,以利于秧苗吸水和蒸腾的平衡,提 高成活率;返青期秧苗返青后,田面不再长期保持水层,每进行1次浅灌,在几 天以后,在作物落干之前,要进行第二次的浅灌,要相应的降低灌水的次数;分 蘖期分蘖前期进行浅灌,提高地温,促进水稻分蘖多生快发;分蘖末期,晒田5 d左右,这样既可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又排除田间有害气体,促进根系发育; 拔节孕穗期轻灌,促进颖花发育,提高结实率,有利于大穗形成;抽穗开花全乳 熟期抽穗前期5

12、-6 cm水层;开花以后浅灌;若温度低于17C或大风天时,应加 深水层至10-15 cm,以保证水温,气温回升时恢复原水层,以十十湿湿的间歇灌 溉为主;收获前10 d断水。孙焱7也提出应注意收获前断水时期,切忌断水过早, 若在收割前15-20 d断水,将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6病虫草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病虫监测预报结果,实行达标防治和预防。(一)抓好螟虫防治。在防治好一代螟虫的基础上,在孕穗全抽穗期抓好二 代螟虫的防治。(二)抓好纹枯病防治。从6月份即开始严查纹枯病,发现有病株即用药防 治,防治时水要打够,一亩田用4壶水。如防效还不好,则用大功能喷雾器,让 药液流到植株基部。

13、(三)严防稻瘟病。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药两次防治穗颈瘟。(四)稻曲病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进行药剂防治。(五)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化学或人工除草。结语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在适期播栽的条件下,强调“良种、壮秧、扩行、 减苗、调肥、控水”的“十二字调控技术”。其中,选择优良品种是基础;培育壮 苗的重点,扩行、减苗是重要途径,调水、调肥是重要保证。只有做到选育优良 品种,培养根系发达的壮秧,科学合理的扩行、减苗,保证生育期适当的肥料投 入和水分控制条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水稻的生产力,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高 效,才能满足全中国以及前世界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参考文献:I 张洪程,戴其

14、根,霍中洋,等.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中国稻米,2012, 18(1): 1-14.邱昶.佳木斯水稻增产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2(6): 74-75.3 马国辉,龙继锐,汤海涛,等.水稻节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策略及实践J.杂交水稻, 2010 (S1): 338-345.4 李杰,张洪程,钱银飞,等.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8, 23(5): 1-6.5 陈峰,严松,张士永,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J.6 于凯,刘勤来,史丽杰,等.水稻选种注意事项及播种前处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3): 76.7 孙焱.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

15、008, 38(6): 53-55.8 曹艳波,张靖先,刘畅.水稻育秧要把好五关J.农民致富之友,2014(9): 105.9 冯超,如何培育水稻壮苗J.农民致富之友,2014(9): 70.10 陈正龙,周铭成,赵伯康,等.水稻“扩行、减苗”与群体质量关系的再论证J.江苏农业 科学,2005(5): 32-34.II 白爱学,水稻减苗扩行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10(7): 1212 赵洪成,黄振广,任建年.水稻调氮减磷增有机施肥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8, 14(24): 39-40.13 杨建昌,杜永,吴长付,等.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7): 1336-1345.14 孙连飞,沈为民,杨决平,等.黄皮洋葱一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24(8): 27.15 谢高芳,吴冬平,曾小勇,等合理灌溉,夺取水稻高产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2):112.16 杨翠玲.水稻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2): 75-76.17 刘文君.营口稻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1, 41(2): 51-52.18 曹爽,钱永德.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32): 15.附件一:四川水稻中大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