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58513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月2日瞿建湘老师讲座内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以为的高考解题方法,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学问思辨今天所说的跟主走,其实就是“审问之”。很多师生被材料,被知识所吸引,而对问的本身,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审”,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东。以例题来论:此题是一贯的“当头棒喝”(高考先秦秦汉选择题,多得分率低,是学生做题首先碰到的),所以,高考先易后难在历史卷中是不存在的。这道题如何处理?尤其是学生在考场不可能穿越回知识学习现场,如何有效实现一分钟处理呢?主,在这里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这是高考难题的主要特征,即:题干最后半句设问较长,而非三五个字。所以一定要审问题目所求,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指向。许多人抓“背景”,就抓出个B,

2、以为这是主要原因背景。从我个人狭隘的角度看,这么多年来,绝大部分师生对“背景”都有误解。多年来,高考的背景和原因答法是很不一样的,也不是有些老师以为的背景比原因更宽泛,恰恰相反,背景是更狭窄和明确的。高考主观题中,背景的第一点永远是事物的必然起因。以此来断,“家天下”理念在夏商周就长期存在,但为何无外戚干政的普遍性呢?所以这不构成背景。就像在高考阅卷场上当年答复其他老师的疑问一样。一战背景答政治经济不平衡,无分,因为世界永远发展不平衡。二战背景答经济危机,无分,因为经济危机常在,世界大战不常在。在老高考中,一战背景的第一点(狭隘民族主义题),是争霸与分割,这必然带来战争;二战(租借法案题)第一

3、点,是法西斯侵略扩张,这必然带来战争。每个人可以有自己对背景的看法,我的是从高考国卷出发来看的。回到去年最难选择题。此题主语设问的关键,我的建议是“汉代出现”。“出现”二字,这是问“历史的变量”。也是高考常设问之处,并常以常量作为错误选项设坑。25【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这个题,B常量就是无数人跳的坑26【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

4、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这个B,又是用常量设的坑,如果你没注意到“新认识”的话。就像上题没有注意到“促成变化”一样。如果要调侃的话,这三年三题都是常量B,必定在变量之前,成为大坑。高考题看多了,ABCD怎么摆位挖坑,都是有心理安排的。回到去年试题:学生在考场,无知识储备,又面临新材料新情景,如何办?我以为不如靠“出现”二字靠谱。相类似的高考真题多。第一次将其纳入解题要素中,是2010年那道高考牛题。此题主语一郡县制,只能排除掉A的“废封建”,B的君主专制。此题主语二开端,才能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不清晰的背景下区分CD解题基本有两法:知识解读最好,但是不足,要靠技巧来补。

5、历史的技艺,是学生受用终生的。关心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当深有体会。我把“主”单列为解题核心要诀,是当年高考: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共和主义。尽管材料本身表达的禁设贵族的平等意识。犹如克利斯提尼改革为何是民主的确立,因为他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再来看2011年的一道很简单的题,为何难度这么大?大家通过颜色就知道了挖坑方法与跳坑原因吧?很多学生凭感觉做题,在选项中看到似曾相识的用语就选择了,完全忽视了主语的时间定位要求。AB乃至D都是秦汉才有的。不可能是西周的。【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

6、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这题百分之三十多的学生选择D,忽视了秦汉以后的这个主语的时空定位。这是以前我们弄学生设计选择题大赛时,给学生拿出2011年的新课标卷,不准做题,只看设问,得出的12道题的设问要求整理。看看诸位常做的模拟卷,有几套试卷能有这样丰富的方向?还是大量重复的“这表明”? 一份材料,可能问的是本真“是”,也可能往前走了问“因”,也可能往后走了问“果”。答为所问,而不要答非所问。不能审问之,博学之有何用?须知,博学是最基本的层次。尤其是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拥有不是主要问题

7、,T级硬盘秒杀我们的储备。如何处理信息,审视信息,比拥有重要的多。 问题意识,不是将来人生中学生更为重要的基本技能吗? 问题意识,就是一二卷区别的一个要点。二卷中的主语挖坑就少的多。 二卷少的不仅仅是上千字的阅读量。它的主语设问是直白和简洁的。除了选择题,大题也是如此。第一次印象深刻是2007年大纲一二卷。一卷要求你自己立面,从几个方面回答问题,二卷要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回答问题。新课标卷至今沿用了这一模式。新课标的答题法甚至也是沿用大纲时代的。“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0题的设问,二卷还是立足材料,一卷已经奔所学知识(不是教材知识)而去了,去年还历史性的设问第一个词使用

8、了“结合”,告别了“根据”一统天下的时代。牛顿的背景为什么是这三点,宋应星都可以答经济,为何牛顿不行?因为宋应星的特点是总结性,而牛顿的是突破性。两者的必然起因不一样。(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16.7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7.1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23.7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52.4 当然我看到的是前一年的这道选择题。就像2011年秦至唐选官德才观,我看到的是2010年的郡县制是公天下开端的那

9、道选择题。 也就像2013年2014年理学选择题,我看到了2015年40题的答案:论语孟子和修身。高考题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我愿意及时去理解、丰富和更新。高考题也是历史素养追求的场所。里面有些永恒和不变的东西,那是需要我们引导给学生的。这其中,包括众多的技艺。 质疑背景答法的。建议把大纲卷和新课标卷的国卷所有背景设问和答案都收集整理,看看它们的答法的共性和规律是什么? 这就是我看到的常用设问,今天只谈了背景的第一点。背景的最后一点是什么?就是主要问题的属主。看各种电影、电视、小说,许多的背景不都是这么呈现的?这不是常识吗?我们最缺的就是常识。影响也是如此,背景倒过来而已。举例问学生,你参加高考的影响是?第一,实现你的梦想追求,第二,家人和学校光荣,第三才是祖国建设。因为我们问的是小切入,不是问国家恢复高考的作用。新课标卷问的是小切入。我们学校出来的周谷城,著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各位看的或许不多。我们学校出来的黄仁宇,著有万历十五年,看的老师或许多。为何,时代变了。高考也在变了,这不是倒退,是进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