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58457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浅析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作用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儿童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最初责任感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语言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都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良好进行。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尤其重视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教育在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社会交往;社会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对于培养儿童良好情感性格的形成有

2、积极的作用。此外,现代生物学与科学成果表明,音乐教育对右脑的刺激可以使左右半脑平衡发展,如果儿童长期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其性情、想象、精神都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具有的社会性使儿童通过音乐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在协作中儿童可以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在协作中能让儿童增进互相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增强集体凝聚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实现。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的心灵世界受到感染和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情感,进而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

3、具体作用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音乐表现和表演的重要特征。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奏、歌舞表演、音乐游戏等形式的相互配合的群体性活动,为幼儿提供一种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沟通能力,使幼儿领悟共处的真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养成关心他人、团结同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通过群体性的表演,使儿童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儿童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突出的表现在打击乐器演奏。儿童天生是好动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是孩子们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学前音乐教育内容。打击乐器演

4、奏不仅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演奏乐器的兴趣,而且,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良1好的合作意识和熟练地协调能力。如今,很多地方都强调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时可以结合歌唱、游戏等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演奏有序的进行。孩子们可以随意的进行演奏,不一定非要按照标准的演奏形式进行。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培养幼儿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儿童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现今年幼的儿童多为独

5、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在优越的家庭里往往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地位。他们缺乏韧性意志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发展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也很困难,因此很难适应社会取得成功。但是,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逐步体会到音乐实践活动对活动规则的保障作用。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沟通。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节拍、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对声乐、器乐技能技巧成百上千的练习,可培养儿童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等

6、,可使儿童在一种愉快、自律、自我激励、“不强迫”的形式中,培养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合唱教学和训练中,可培养儿童团结奋进、同心同德的集体精神;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可培养儿童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正是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儿童开阔了视野,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接纳、理解、欣赏他人,而且通过与他人相互之间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凝聚力。音乐活动中孩子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与完善及社会化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少的与同伴的共享活动,在这种相互作用、平等交往的活动规则中,孩子们 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他

7、的理解力越深,他的生活适应能力就越强。音乐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将为儿童今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基础。 三、音乐游戏加强幼儿社会交往中的自控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直接得到快乐。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在儿童自发游戏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而编制的游戏。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不仅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有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歌舞游戏主要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可以有简单的情节和角色,但不需要专门的音乐来表现。而表演游戏则按音乐性质变化 2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这

8、种游戏要有专门的音乐来表现,也相对比较强调情节和角色的表演。听辨反应游戏则侧重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的反应。音乐游戏通过给幼儿分配不同的角色,表演不同的情节,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逐步学会遵守与他人所参加的具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社会交往中的责任感 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并且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而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

9、,这些要求被进一步明确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 观念和行为习惯。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而且这种培养应该和当前儿童教育的全部课程与活动整体地联系起来设计和实行。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交往语言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音乐学语时期,学前儿童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音乐语汇,而且也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音乐教学可以

10、借助于歌曲对儿童强烈的感染力,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孩子在歌唱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词汇。同时还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编故事的环境,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创造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活动)中,音乐教育能为儿童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的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儿童学习使用音乐语言进行沟通,而音乐语言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做人、处世,从而变得更完美与和谐。 结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对儿

11、童的交往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交往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合作、协调、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素质。儿童的交往行为受自身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因而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研究,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学前音乐教学,充分发挥音乐的育儿功用,有意识地满足当今儿童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强化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通 3过音乐教育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以及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使幼儿更好的进行有效地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李颖玲.儿童音乐教育功能初探j昆明学

12、院学报,22X,1():129132 方展珊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j艺术教育,22X,4马瑞.浅议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艺术教育 李颖玲.儿童音乐教育功能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0,1(2):12932马瑞.浅议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j艺术教育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蒋娟全.现代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X,10,3(1)21221徐薇.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d教育与教学研究,20X,2,24(2):11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