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584125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制度改革小组竞争与分层布置作业【摘要】 完成数学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方法,发展思维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它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但是千篇一律的作业布置模式,成绩好的同学很容易就做完,没有得到思维上的拓展提升,而成绩差的同学呢,疲于应付,心中厌烦,把做作业当成繁重的负担。怎样才能让完成数学作业成为一件有趣而有效的事情,是我们数学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在课改的环境下,如何利用课改的机制,有效地改进作业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关键词】课改 数学作业 作业制度改革 小组竞争 分层布置作业一、数学作业制度改革背景去年,我任教两个初一班的数学,两个班的学生

2、成绩参差不齐,并且两级分化严重。第一次期中考试,两个班的成绩都比较差。最差的那个班平均分落后年级平均分有4.61分之多,排名在年级的末尾。查找根源有多种,其中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两个老大难问题。据我统计,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20%,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5%,错误情况较重的占30%,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10%,长期不交作业的占5%。课堂练习,基础好的同学做完了所有的题后,基础差的同学还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回答都是:“不会做”。基础差的同学,本身数学思维比较慢,接受新知识慢,加之前面知识有断层,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需要前面的

3、知识打基础,于是学习新知对他们而言,难上加难。所以每次课堂练习,准确率总不是很高。也恰恰是这部分同学,他们每天的作业不是抄别人的就是不做了。其中有小部分同学,会去问成绩好的同学,按成绩好的同学的解题思路做完题后,如果给题目稍作变化,他们依然束手无策。这些数字和做题效果看后令人心寒,这种情况进一步表明我的课堂教学以及作业设计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中下层的很多同学的成绩没有进步,就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一改以往的课堂练习布置方式和千篇一律的作业模式,结合我们课改下的小组竞争模式,根据每次段考的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为成绩好的同学,B层为成绩一般的同学,C层为成绩较差的同学。其

4、中每层中的三名同学,又分成三个等级(如B层中又分为B1、B2、B3),然后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堂练习方面,尽量设置基础题,问题提出后,让每组派一名B或C层的同学同时上黑板展示(老师指定序号),给他们展示自我和参与小组竞争,为组争光的机会,充分调动B、C层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课后作业方面,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不同的作业。A层同学完成A、B、C三组题,B层同学完成A、B两组题,C层同学完成A组题和复习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C层同学同时巩固前一章(或前一节)的知识要点和发现前一章(或前一节)还没弄懂的问题。这体现了递进、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也让基础差的同学更早地进入查漏

5、补缺的阶段,所谓笨鸟先飞即是这个道理。二、数学作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一)、小组竞争下的课堂练习 数学在教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同时,针对这个知识点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每次讲完新的知识点,讲完例题后,总要有跟踪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往的模式是,老师布置,同学们在下面做。效果如我前面讲的,不是很理想。引入小组竞争之后,每次布置题目,每个小组会上一名编号相同的同学上台展示(教室有五块黑板,每个小组有其固定的展示区域,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段考的成绩已经编号),然后由老师讲解题目的解题过程、答案及评分标准后,由数学小组长交叉批改。每堂课都有总结,得分最高的小组加1分组分,每周组分最高的小组为当周的优秀小组,

6、优秀小组有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目设置方面,大部分为基础题,考察B、C层的同学是否弄懂所学新知。七名同学同时展示,能让老师更加详细、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错误点,根据典型错误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组长批改的同时,展示的同学更容易地看出自己知识的误区,第一时间得到纠正,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了争夺优秀小组,需要组员团结协作,因为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是面向中下层的同学,势必让A层的同学在课上课下都积极讨论,帮助其他的同学,实现小组整体的提高,这样做充分调动了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三得!分层训练,使课堂不再是优生展示的舞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

7、生,培养了每一名学生的自信,真正体现了我们课改的核心理念。(二)、按知识结构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一般有三类,A组题为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浅显易懂,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B组题为提高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难易尺度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C组题为创新练习,重在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复习题即为前一章(或前一节)的A组题。基础知识有欠缺,思路较慢的学生完成A组题的作业,同时复习前一章(或前一节)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完成A组、B组和C组的作业,其余的学生完成A组和B组的作业,鼓励学生去完成上一级作业中的部分题目。作业评改分等级

8、,得A等的学生,每次加1分,体现在个人积分上,最终作为期末学生评优和评进步之星的重要依据。每次作业由学科班长统计,A等作业人数最多的小组,结合优秀小组的评选规则,可以加得1分组分。这样课后作业也参与了优秀小组的评比,课上课下都有竞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写好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了提公因式法第二课时后,我设计这样一份作业:A组1.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1)(2)(3)(4) B组2.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1)(2)C组3.(1)已知,求代数式的值 复习题1.计算:(1)(2)(3)(4)(三)、同一问题设计梯度对有一些问题(如上述的用提公因式法提取公因式)由易到难的设置,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

9、,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学生的潜能。复习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前后两章知识的连贯性(如整式的乘法跟因式分解互为逆运算),更好地体会教材的编排,理清知识结构。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三、作业改革取得的成效总之,我通过采取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等办法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小组竞争下的课堂练习模式和分层布置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现在学生都说:数学作业是他们最喜欢的作业,不仅不累,还很有趣。

10、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作业中获得了成功,恢复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作业也变得比以前工整了许多,很少有不交作业的情况了,他们的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在作业中有了挑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学习素质都有不同层度的提高。小组竞争下的课堂练习和分层布置课后作业的好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我所任教的一个班从一年一期期中考试的年级第20名,到一年一期期末考试第13名,再到一年二期期中考试的年级第6名,其中优秀率达到37.29,及格率达到89.91,平均分高于年级平均分2.41分,学生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1、给自己的数学教学成功经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作业改革推广的思考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一些矛盾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练习来完成,而且达到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深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进而内化为智能的发展,量太少达不到效果,量太多则增加负担,这个一定的量如何正确合理把握?还有要设计富有创新、多元分层的有效作业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致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很多,那么如何在作业环节上也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使作业设计快捷、高效,使教师减负?再有还要去考虑如何批改好作业,如何评价好作业等一系列问题。以上仅仅是我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进行的粗浅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今后将继续在作业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减负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