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58333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动性陷阱目录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性陷阱概述流动性陷阱分析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编辑本段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 编辑本段流动性陷阱概述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 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 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 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

2、 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 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银行的存差。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 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 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 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

3、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 “黑洞”。真正的流动性 陷阱就出现了。编辑本段流动性陷阱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 阱的。按照货币一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 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 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 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 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 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 “流动性陷阱

4、”。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 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 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 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 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 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 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 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

5、穷大的情况。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 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 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 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 经济学家D.H,罗伯逊。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 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 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 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

6、”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 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 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 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 ,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 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 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 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 恰如落入陷阱一样。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

7、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 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 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 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 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 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 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 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 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 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编辑本段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 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 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 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 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 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 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 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