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57923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报告(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稳增长、扩需的潜力所在,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十八大以来,市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努力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一、新型城镇化的涵、特征新型城镇化不是简

2、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作为一种理念,新型特镇化是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社会和谐、文化先导、风格独特、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种模式

3、,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产业化为核心动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社会和谐为主要取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的全新的城镇化。与传统小城镇发展之路相比,新型城镇化应更加注重以下几点:1、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克强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人既是城镇发展的出发点,更是城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新型城镇化要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与社会的不公平,提高当代与后代的发展潜力,确保全体国民能够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2、以城镇化、工

4、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大政方针。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纠正我国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 过度城镇化”的偏差,力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以不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原则。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过去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老路,强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维护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以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

5、布局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新型城镇化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城镇网络,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更好地发挥城市群整体的集聚扩散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5、以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城镇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制约城镇功能的发挥。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不盲目发展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6、以集约高效可持续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综合考虑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

6、平衡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必须紧密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小城镇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镇无序扩,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二、城镇化进程及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与全省一样步入快车道,先后经历了以南乡镇工业驱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以开发区建设和外向型经济驱动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阶段,以及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9.98%,比1990年增加42.4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1个百分点。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通

7、过大力培育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建立起以大城市主城区为核心,以江都、高邮、宝应、仪征4个县城镇作为中小城市为骨干、11个重点中心镇和64个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2、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小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市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展引擎,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目前,市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来自于市乡镇,各乡镇已成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3、小城镇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城镇

8、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生态与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2年底,每万人拥有教师、医生、病床数分别为81人、22人、39,后两项指标均超过六普”全省15.9人与30.4的指标;自来水使用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农户家庭享有卫生厕所比重、住楼房比重、互联网使用率分别为98.2、90.07、95.74、91.75、76.03和25.47。 4、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聚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市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2%,至2013年底市城镇化率达到59.98%,比2006年的49.2%提高10.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1.54个百分点

9、的速度稳步增长,城镇化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领先中、北。市常住人口从2006年的445.9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447万人,增长0.24%,同期城镇人口从219.39万人增至268.11万人,增长了22.21%,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至2012年底,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08.89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4.66平方公里。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目标体系,的城镇化发展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1、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城市等次结构不完整,未能形

10、成合理的梯度”分布首先,从发展水平看,近年来城镇化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横向比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城镇化率为58.8%,虽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4.6个百分点,与、相比,分别低21.4、13.5、13.2、7.4、5.4个百分点,仅比高0.9个百分点,与大体相同。同时市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为67.11%,排名位列全省第3位,2014年市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区”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联合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生态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位,居全省第一。但全市

11、的城镇化水平仍呈现市里高于县(市)里、南部高于北部”的不均衡现象,最低的宝应县城镇化率仅为46.6%,低于全市12.2个百分点。其次,从发展布局看,城镇化仍呈现一城独大众乡小的格局。从六普”资料看,城区加上江都城区集中了128万人口,占市户籍人口的28.7%,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城市的分类,进入特大城市行列(100万200万人);宝应、仪征、高邮三县市城区人口均在20万人左右,属于小城市。剩下60%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其中,镇区人口集中度在30%以下的乡镇近50%。城市结构分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少50100万人口档次的大城市和2050万人口档次的中等城市,城市等级体系严重缺位,无法形成合理

12、的梯度”分布状态。其结果,一方面弱化了中心大城市与众多小城镇之间的传导”作用力,阻碍了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影响了中小城市的发展,不利于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致使这个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得不到合理控制,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2、市区和县城关镇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集中度同时并存除中心城市和县城外,其余小城镇镇域规模普遍不大,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十一五”期间,城区人口增长较快,乡镇人口在急剧减少,据六普”调查,2010年与2006年相比,市区人口增加5.67万人,而乡镇却减少5.2万人。其结果,主城区建成区人口密度为24150.94人/平方公里,4个城关镇人口

13、密度为4159.55人/平方公里,其余75个乡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为2775.97人/平方公里,仅为前者的11.49%,后者的66.74%。较高的城市人口密度,会带来交通、住房成本上升,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不利于城市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小城镇镇区平均每人占地322.02平方米,远远超过省里人均占地面积130平方米的标准。3、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为544亿元,2006年、2010年分别突破千亿元、两千亿元大关,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2.01亿元,是2002年的6倍。人均GDP从2002年

14、不到1500美元,2012年突破万美元大关,2013年达到11751美元。2013年市城镇化率达59.98%,领先中、北,居全省第6。从2005年至今,城镇化率已连续8年排在南五市之后居全省第6位。但对照南、中等先进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仍不够高。2013年3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市城镇化质量指数为0.5747,位居全国第40位。虽然城镇化率排名优于,但城镇化质量指数低于。在本次综合评价中,市排名位次最低的是城市发展质量排名,省排名第8,且与排名第7的差距较大。2010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发表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

15、均GDP和城镇化进行了描述,人均GDP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较高,发达国家的高城镇化水平就是最好的说明。2013年人均GDP已达11751美元,而城镇化率却只有59.98%,对照该报告的描述,城镇化率应达到71.27%以上。中国、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的关系人均GDP(美元)城镇化率(%)年份中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7918210973196519.1671.2744.20200094923016404135.875.5752.862001104122780387836.7275.6953.202003127329013424438.5675.9153.882004149033124483139.4876.0354.212006206938148614441.376.2654.902007265143810712642.276.3955.25200937494259062294476.6455.942010439338418481044.976.7756.294、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不强城镇化不仅是人的城镇化,也是企业的城镇化,只有通过企业的集聚,才能产生出更大的规模效益,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全市除八区二园”外,乡镇工业集中区集聚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