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57900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将相和的教学反思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受赵王重托,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准备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到手后,秦王却绝口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就谎说和氏璧上有个小斑点,巧妙地从秦王手中骗回了和氏璧,进而保住了和氏璧,挽回了赵国的利益。不少学生读到这里,常会产生两种错误的认识: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慌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1.他们年龄小,知

2、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教师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

3、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1.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