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57494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浪涌保护(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作者 罗凯斌(广州港集团新港港务分公司)【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日趋增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各种信息化的电气设备。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此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防雷装置 等电位连接 共用接地系统 电磁屏蔽 浪涌保护器随着当前世界,电子技术的飞速开展,电子计算机早已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建筑物内几乎无不设有复杂程度不同的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民用建筑也不例外。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日益成为频发事故。因此如何做好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

2、统防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现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及共用接地系统、电磁屏蔽、电源保护器方面分析如何做好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一、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1.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躲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局部组成。接闪器(也叫接闪装置)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2.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还击、接触电压、跨步

3、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到达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3.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二、雷电防护分区及等级1.雷电防护分区: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2000版)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按电磁兼容的原理把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按需要保护的空间由外到内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以确定各LPZ空间的雷击电磁脉冲的强度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建筑物的防雷区划分为:直接雷非防护区(LPZ 0A),直接雷防护区(LPZ

4、 0B),第一防护区(LPZ1),后续防护区(LPZ2)等区。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分区,是为了规定各局部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从而决定位于该区域的电子设备采用何种电涌保护器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与共同接地体等电位联结。2.雷电防护等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3.雷电防护等级划分方法:(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确定雷电防护等级。(3)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三、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1.标准和规定?建筑

5、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2000版)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第三节、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第条要求: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0A区或LPZ0B区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信息系统的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应建立一等电位连接网络,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连接。内部金属装置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采用铜材时,最小截面积为6mm2,采用铝材时,最小截面积为10mm2,采用铁时,最小截面积为16mm2;铜或镀锌钢等电位带的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2。2.等电位连接,指使建筑物内的各个部位都形成一个相等的电位,即等电位。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

6、,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防止雷电还击。将机房内的主机金属外壳,UPS及电池箱金属外壳、金属地板框架、金属门框架、设施管路、电缆桥架、铝合金窗的等电位连接,并以最短的线路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或其它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上,且各导电物之间尽量附加屡次相互连接。3.共用接地:也叫统一接地。它是把需要接地的各个系统统一接到一个接地装置上。或者把各系统原来的接地装置通过地下或者地上用金属导体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成为畅通的电气接地统一地网,这样的接地方式为共用接地。共用接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接地方式。4.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在建筑物防雷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7、1)在直接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接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2)共用接地装置应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3)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雷电防护区的配线交接间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4)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平安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大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大最小值确定。(5)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6)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

8、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四、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及布线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的屏蔽(1)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图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S型等电位连接示意图图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M型等电位连接示意图(2)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等进入机房时,做等电位连接。(3)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到达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连接、等电位端子板连接。2.线缆屏蔽(1)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2)当采用非屏

9、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导通,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以下表达式要求,但不应小于15m。(3)当建筑物之间采用屏蔽电缆互联,且电缆屏蔽层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道内。(4)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入户直接接地。3.线缆敷设(1)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主干线金属线槽敷设在电气竖井内。(2)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规定(见表1)。表1(3)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4)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规定(见表2)。表2(5)电子信息系统

10、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的净距的规定(见表3)。表3五、浪涌保护器1.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的安装(1)电源线路的各级浪涌保护器(SPD)应分别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电源线路的前端,浪涌保护器各接线端分别与配电箱内线路的同名端相线连接。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与配电箱的保护接地线(PE)接地端子板连接,配电箱接地端子板应与所处防雷区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各级浪涌保护器(SPD)连接导线应平直,起长度不宜超过0.5m。(2)带有接线子的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应采用压接;带有接线柱的浪涌保护器宜采用线鼻子与接线柱连接。(3)浪涌保护器(SPD)的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宜符合下表4。表42.天馈线

11、路浪涌保护器的安装(1)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SPD应串接于天馈线与被保护设备之间,宜安装在机房内设备附近或机架上,也可以直接连接在设备馈线接口上。(2)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SPD的接地端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2的铜芯导线就近连接到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接地线应平直。3.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安装(1)信号线路浪涌SPD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浪涌保护器SPD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浪涌保护器SPD也可以安装在机柜内。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或附近支撑物上。(2)信号线路浪涌SPD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

12、5mm的铜芯导线,与设备机房内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接地线应平直。结束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开展。建筑物内雷电防护已提高了要求,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成为考虑的重点。因此针对建筑物电子信息防雷的特点,做好外部及内部的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及共地系统、线路屏蔽等工作,根据系统特点选择适合和有效接地方式,安装适合此系统线路参数使用的电涌保护器(SPD),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平安、稳定的运行。参考文献1王时煦等建筑物防雷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1985年11月第二版2?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2000年版3金磊、王时煦等主编最新现代建筑防雷与电气平安设计资料

13、选集电杂志社出版,1996年信息来源:建筑平安责任编辑:凌云浪涌保护器也称防雷器的分级防护由于雷击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通过分级泄放的方法,将雷击能量逐步泄放到大地。第一级防雷器可以对于直接雷击电流进行泄放,或者当电源传输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时传导的巨大能量进行泄放,对于有可能发生直接雷击的地方,必须进行CLASSI的防雷。第二级防雷器是针对前级防雷器的剩余电压以及区内感应雷击的防护设备,对于前级发生较大雷击能量吸收时,仍有一局部对设备或第三级防雷器而言是相当巨大的能量会传导过来,需要第二级防雷器进一步吸收。同时,经过第一级防雷器的传输线路也会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LEMP,当线路足够长感应雷的能

14、量就变得足够大,需要第二级防雷器进一步对雷击能量实施泄放。第三级防雷器是对LEMP和通过第二级防雷器的剩余雷击能量进行保护。1、第一级保护目的是防止浪涌电压直接从LPZ0区传导进入LPZ1区,将数万至数十万伏的浪涌电压限制到25003000V。 入户电力变压器低压侧安装的电源防雷器作为第一级保护时应为三相电压开关型电源防雷器,其雷电通流量不应低于60KA。该级电源防雷器应是连接在用户供电系统入口进线各相和大地之间的大容量电源防雷器。一般要求该级电源防雷器具备每相100KA以上的最大冲击容量,要求的限制电压小于1500V,称之为CLASS I级电源防雷器。这些电磁防雷器是专为承受雷电和感应雷击的大电流以及吸引高能量浪涌而设计的,可将大量的浪涌电流分流到大地。它们仅提供限制电压冲击电流流过电源防雷器时,线路上出现的最大电压称为限制电压为中等级别的保护,因为CLASS I级保护器主要是对大浪涌电流进行吸收,仅靠它们是不能完全保护供电系统内部的敏感用电设备的。 第一级电源防雷器可防范10/350s、100KA的雷电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