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57322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大连市第五十七中学刘旭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分析校本教研的兴起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层层推进,校本教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它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既解决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要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所进行的教育与训练,不能只限于狭窄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做到使每个任教的教师都要不断地在教育科

2、学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这种“学术研究”,指的就是校本教研,“校本”除了指“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之外还有一层“为了学校”的含义。而教师往往只看“学术研究”而忽视了立足学校,立足学生,忽视了为了学校发展、为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研究观”,忽视了基础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一方面想搞校本教研,另一方面又不会作校本教研。面对校本教研有诸多研究的饥渴和困惑,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只有解决这项饥渴和困惑,校本教研才有生机,才能给课程改革带来活力。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落实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步地完

3、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二)校本教研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1、教师既是学者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要不断地吸取知识的营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一桶水”和“一杯水”的肤浅认识,而是奔腾不息的广阔河流给学生的“用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诸多的选择余地,这样,方能驾驭现代教育面临解决的诸多问题。因此,教师的继续学习至关重要,否则面对课程改革,教师要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教师既是研究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基

4、础,包括融入理论的精华,要求教师突破狭隘的理论视域,放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来研究身边课程改革的进度、这种研究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必须研究。3、教师既是创造者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不断表现在成功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老的框框,而另辟路径,标新立异,敢于发表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现实,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工作风格与特色。4、教师既是指导者教师要加强理论指导,善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品质,铸就学生创造的心灵,陶冶学生创造的情感。锻炼学生创造的才能,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维及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5、教师既是“实践

5、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而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积极的过程中,可变因素较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事实上,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都要来自于教学实践,来自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能与教学方法,使之上升为教学理论、把这些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二、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1、存在教育目标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不知道校本教研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动,不知道怎样才能够使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即研究者”

6、的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非常实际、具体的指导。另外,教师对研究的课题、确定目标较高,范围太大,也是导致教师不知如何下手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教研基础理论还没搞清楚,一味地追求别人研究的内容,受人家框框的限制,苦于研究不出成果。2、缺乏理论指导一纸“文凭”决定终身,仍然是许多教师深层内隐的价值观和工作规则,在一张“考卷”定前途的分数框框下,教师只想能教会学生,学生能升入重点中学,便完事大吉,没有任何动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何况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差之千里,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研修,使之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上,由于理论上贫瘠,显得乏力,而没

7、有斗志。一方面,教师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只教好自己学科知识,便春风得意,没有想到知识的整合与教育理论的全方位指导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一知半解,没有真正融会贯通,如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什么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包涵教育理论,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只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3、研究方法单一,考试的中心研究传统的教研活动束缚了教师研究活动的开展,大部分教师思路僵化,目光短浅。视“研究”二字为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忽视了把教学常规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忽视了把课堂教学反思作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如果教师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变成课题,

8、又将课题通过理解和反思等多种途径加以提出,最终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教学研究活动便得心应手了。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没有抓住自己,教师如何教,怎样备好课,具有哪些条件才能备好课,传授知识的方法如何改进等这些教学身边的问题考虑太少;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相信学生,只强调学生知识接受的慢,而很少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怎样使学生能达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好乐之”,不知如何下手。4、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凭经验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升学压力所束缚,很多教师对上课的重视高于对教研的重视,每当教研活动,教师便无动于衷,草草了事。很多教师抱怨,上课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什么时间教研?便出现了要质量不要教研,加强教研,影响教

9、学质量的看法,忽视了质量是教研的结果、教研是提高质量的手段这一现实,这也反映我们教师文化心理积淀问题,这些观念成了一道难以解开在教师身上的“紧箍”,这关系到教育的发展问题,教师忽视了教育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如何发展,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些人,表面上的100 分究竟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考验和需要。这些问题,教师有过觉悟,但还是分数至上,升学率是硬道理的观念占上风,这也是教师思想保守落后的观念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5、评价机制不科学现在对教师评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学结果上,是实际意义上的评比,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必然影响教师专业成长。

10、应俊峰教授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育不断作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不正确地使用评价结果,使评价常常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升学率”的压力只能越来越大。这种评价结果只看分数,不看过程,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有些分是挤出来的,压出来,而不是学生主动学出来的,会学、好学、自学,就谈不上了。三、实施策略(一)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1、教师是校本教研主体的积极建构者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由于教师理论基础较低,这成为扎实有效地通往校本教研的最大障碍。国际教育大会第45 届会议最后通过的建议指出:“教师不仅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技能,而且还应培养真学生

11、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素质和学生的需要。一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在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思考,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理论真正指导教学实践中。二是构建和完善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机构,掌握教育科研中常用的方法。如反思总结,观察了解,调查比较,实践反馈等,学会正确地选择研究方法。另外还有几个必不可缺的因素: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1、创造条件,给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创造与专家探讨学习的机会,通过校本培训,专家讲课,个人进修,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开阔思维和视野。2、争取政府支

12、持。学校应协调好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尽可能的取得政府对学校办学的重视,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多方筹集资金,保障教师外出研修、学习的经费问题。其次,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师应积极、主动、乐于研究,合理地安排时间,解决好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如:如何较准确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如何掌握信息需求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第三,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促进校本教研的保障。如:教研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自我反思制度、问题研究制度等。促进教师学习、交流、互动、提升。(二)、提出对校本教研理论的认识“校本教研是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研究阵地,以教师为研究

13、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是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出发和教学研究的总结、提升和肯定。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找准实施新课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课程问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问题;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学生新课程的兴趣问题,会教与会学师生互动问题等。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再发现新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加强自身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做到会学、想学、学会。做到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相结合,个人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更深层地把握基础理论的实质,有利于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灵活地运用好基础教育理论,

14、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对自身的发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明确理论学习目标:对教育方针,教育改革的理论不断完善,有明确的认识。三是找出问题或疑惑:在学习中查找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三)、开展基础理论观;实践性研究校本研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研究,而是如何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研究,这种理念源于如何重新组织和引导性地使用教材,源于如何才能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应该是“行之有效的研究”,真实而有实效性。它应该是起伏叠荡、曲折不平、尖锐的思想交锋,充分体现“激活”、“驱动”与“提升”的动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问题和遇到困难,面临将这些问题和困难就是研究的资源,就是教师研究的支撑点、这些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