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56788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音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规多.达莱佐11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发明了一套唱名法,以便帮助唱诗班的僧侣在歌唱声用时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这套唱名法包括六个音:ut ,re,mi,fa,sol,la,构成了当时使用的六音音阶,这些唱名法至今我们还在使用,只是ut改成了更响亮的do,并增加了第七个音si.规多为了方便教会僧侣们演唱音符和音程,把六音音阶系统的音高唱名依次写到左手的每个关节上。2我看到云雀高飞是南部游吟诗人伯尔纳.德.旺塔多恩的作品。这是一首分节歌,他倾诉了失恋之苦,生动地表达了热情而悲伤的“宫廷之恋”。它的歌词共有八段,每段八行按照AB AB CD CD来押韵而每行又各有八个音节。与作者的其他歌曲不同,每行采

2、用一个乐句整个旋律一贯到底,每段都有情绪变化,从最深的哀愁到最大的欢乐。他的调式是多利亚,D-A的纯五度上行在乐句一开始便确定了歌曲的调性倾向3奥尔加农9世纪末圣咏记谱开始增多,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这种唱法便叫做奥尔加农,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4平行奥尔加农: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在圣咏声部下方加入平行四、五、八度的奥尔加农声部。5花腔奥尔加农他的圣咏声部位于下方,演唱长音符,被称为“支撑声部”位于其上方的奥尔加农声部,演唱华丽的旋律,也就是说,用很多音符与圣咏旋律的每个音符相对,他的节奏自由记谱中还没有节奏标记。6有量记谱法13世纪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提出了有量记谱法。这种

3、记谱法既可以明确的指示高音,也可以清楚地指示节奏,这种记谱法包括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长音符分三种:倍长的、完满的、不完满的;短音符分两种:正常的和变化的;小音符也分两种:小的和大的。7纽姆谱:纽姆谱又称符号谱,它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的上方,只是旋律的大致轮廓。8雷奥南: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作曲家。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一部奥尔加农大全。9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复调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他对奥尔加农大全进行了修订,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克劳苏拉,用它代替了过去的两声部花腔奥尔加农。10迪

4、斯康特:即开始于阿奎坦复调的那种两个声部均采用整齐的、速度较快的“音对音”的复调,它作为一种风格技法还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是在声部之间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第二是多用反向运动。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叫做“克劳苏拉”。11经文歌:克劳苏拉成为一种可以分开的作品后,它的上方声部原来是无词的,在加上新的歌词后,便被称作经文歌。12古艺术: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十三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代表人物法国的雷奥南。13孔杜克图斯:一种复调的非宗教仪式的歌曲,大部分采用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歌词是拉丁文的格律诗,内容即有宗教性的,也有世俗性的。它运用迪斯康特的手法和节奏模式,几个声部不

5、仅唱同样的歌词,而且同样的节奏中运动,音节式的风格很突出,造成了一种和弦进行的效果,此外它的支撑声部不用圣咏,而用新作的旋律,因此,它所有声部都是新创作的。14弗朗克创立有量记谱法,代表著作有量歌曲艺术15弗威尔的故事“新艺术”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带有插入的音乐段落的讽刺诗剧。(该剧对法国宫廷中的各种罪恶进行了讽刺,并批评了腐化的教士和一些政治时事,它是用动物寓言的传统来写的,这在12世纪和13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很流行。)这首诗歌是丰富而生动的,音乐也很多样,剧中有15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有素歌、世俗歌曲、孔杜克图斯和经文歌,即有拉丁文词也有法文词,既有单声部的,也有复调的,作品风格

6、既有最老最传统的,也有当时最新最现代的。16叙事歌有固定的曲式结构,被称为“固定形式”,音乐受到原有诗歌结构,即带有叠句的分节诗的影响,叙事歌的结构是aabc,大写字母代表叠歌,常用二到三声部的复调。17兰迪尼终止式两端声部仍然是大方度到八度,但是在高声部的导音进入主音前,先下行到导音的下方邻音,即音阶的方度音上,然后再上行三度跳进到主音。这种终止式并非兰迪尼首创和专用,又称“下三度终止式”。18新艺术“新艺术”这个词被用来特指14世纪(特别早期和中期)的法国音乐,音乐技法上的新首先体现在:a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时值增多,由过去三种扩大到五种,由于节奏运动的范围加宽了,作曲家可以运用比以往

7、更快或更慢的节奏;b音符时值既可以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用三重划分法,这导致音乐在节奏和节拍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二分法与三分法混用的两层织体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速度,这便是“新艺术”经文歌在织体上的一个特征;c“新艺术”经文歌常运用“等节奏”的手法,这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支撑声部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节奏叫做“塔利亚”,不断重复着的旋律,叫做“克勒”。克勒和塔利亚在周期性的反复中结合在一起,较大的音乐结构通过它被理性化的组织起来;d有了新的和声感,终止式作为结构的标点,首先出现在作品中的一些和声点上,它促进了调性组织的清晰。19等节奏经文歌这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的经文

8、歌。其中,支撑声部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节奏,叫做“塔利亚”,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旋律,叫做“克勒”。克勒与塔利亚在周期性的反复结合在一起。20常规弥撒套曲14世纪作曲家用常规弥撒这套歌词创作的复调弥撒套曲,一般也有五段: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21邓斯泰布尔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出现在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的乐谱手抄本中,他的作品从音乐语言的基本因素到体裁都对15世纪的大陆音乐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他除了创作弥撒套曲之外,还写了很多三声部的经文歌。22定旋律弥撒这是一种特殊的弥撒套曲,其中所有乐章都与一个借用的旋律相结合,这旋律通常是圣咏。它由支撑声部陈

9、述,形成对位的基础,同时,这种手法也保证了常规弥撒套曲各乐章之间的统一,定旋律弥撒成为15世纪主要的弥撒形式,取代了过去的等节奏经文歌。23勃艮第尚松尚松是勃艮第派最具特色的作品,他继承了14世纪的传统,仍是采用三声部织体和支撑声部高音部的二重唱作为结构的基础。曲式也沿用过去的常规,如叙事歌的结构仍是作为奏也更平滑。旋律和对位中出现了更多的三和弦的音响,三个声部的音响更加一体化,使作品听起来像是一首真正的互相作用的伙伴之间的合奏。24勃艮第乐派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勃艮第地区与一种国际性的音乐风格结合在一起,有时也被称为“勃艮第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15世纪中叶在勃艮第公爵的音乐家中形成,发展和

10、传播开来的。这些音乐家了所谓的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以宗教音乐创作而著称;本舒瓦,以世俗作品而著称。25杜费15世纪早起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综合了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包括了15世纪所有主要音乐风格的音乐体裁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其中以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创作最为突出。26弗兰德乐派他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的弗兰德地区,代表人物奥克冈,奥布列赫特,若斯勘。27若斯勘 若斯勘 德 普雷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向意大利学习了对词曲配合的重视,并开始摆脱中世纪技巧框架的束缚,把动机作为音乐结构的最小单位,通过模仿的手法组织庞

11、大的作品。还改变了中世纪时各个声部逐一写作的复调手法,彼此完全平等的各个声部是同时创作出来的。若斯勘作品较多包括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世俗声乐作品。1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形成:著名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法兰克人把从罗马人那里学来的圣咏加以整理记谱,建立专门训练歌手演唱圣咏的学校,为了便于传播,他们就借用格里高利教皇的名声,把这些圣咏叫做格利高里圣咏。 基本特征:a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b节奏自由,由歌词的韵律决定;c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多呈拱形;d音乐结构由歌词段落的划分来决定;e音乐具有节制和超脱的表情特征。 历史意义:今天已知的格里高利圣咏大约有三千首之

12、多,它们在多年的口头传唱后,直到9世纪前后才被记下谱来,成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其历史意义是很深远的。2法国游吟诗人歌曲基本概述 兴盛于11世纪到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多来自贵族,骑士阶级或封建王侯,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游吟诗人,他们的歌曲在题材上,中心题材是爱情,最重要的新主题是宫廷之恋,人们常用歌颂圣母的歌曲所采用的风格和手法来创作和演唱这种歌颂人间之爱的世俗歌曲。 除了宫廷之恋,游吟诗人的歌曲还涉及相当

13、丰富的题材,包括社会、政治、道德、文学、战争、宗教和大自然等诸多方面,歌曲主要形式分为:康索、晨歌、田园歌、辩论歌、讽刺歌、悲歌和记功歌。 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其中特罗巴多的旋律一般比较自由,节奏比较复杂,而特罗威尔的旋律比较方整而简洁,节奏比较清晰,二者旋律都可在演唱中即兴加花,所用调试多以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这两种。3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兴盛于11世纪到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多来自贵族,骑士阶级或封建王侯,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游吟诗人,他们的歌曲在题材上,中心题材是爱情,最重要的新主题是宫廷之恋,人们常用歌颂圣母的歌曲所采用的风格和手法来创作和演唱这种歌颂人间之爱的世俗歌曲。 除了宫廷之恋,游吟诗人的歌曲还涉及相当丰富的题材,包括社会、政治、道德、文学、战争、宗教和大自然等诸多方面,歌曲主要形式分为:康索、晨歌、田园歌、辩论歌、讽刺歌、悲歌和记功歌。 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其中特罗巴多的旋律一般比较自由,节奏比较复杂,而特罗威尔的旋律比较方整而简洁,节奏比较清晰,二者旋律都可在演唱中即兴加花,所用调试多以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这两种。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