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56490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课标要求: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2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对欧洲历史上出现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君主专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对两种形式相同而本质不同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重,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可设计题目,如比较阿奎那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围绕此问题踊跃发言,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欧洲的君主专制是特定历史

2、时期的产物,在中世纪后期,封建诸侯割据混战不断的动乱年代,他在维护世俗王权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君主专制制度毕竟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近代前期,他有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故最终被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所抛弃。重点:1、欧洲君主专制的产生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理论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难点:如何理解欧洲的君主专制及时对抗教权至上论的一个产物,但又需要教权至上论来维持它的合法性。【导入新课】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3、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1、如何理解专制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专制:与民主相对。指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独裁统治。一种政体形式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一种理论形式从历史角度看,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同国体)都曾出现过专制统治政体。2、欧洲的封建社会(

4、中世纪)(1)、时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要晚近1000年)(2)、阶段:5 11世纪是西欧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1518世纪是封建制度的鼎盛和衰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3)、特点:经济上: 土地所有权分散(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为了得到臣民的支持,不得不采取分封制,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分给教会、贵族,这就使得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分散。土地所有权分散就导致欧洲政治权力的分散。 “如果政治经济权利都分散在一些人手里,那么国王处处要受人限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当时教会拥有欧洲1/3的土地,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政

5、治上:权力分散(政治权力分散,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国王拥有最高的世俗权力,但王权受教皇的制约;双方存在斗争;教会有征税,司法,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世俗君主的控制权)本课讲述的就是欧洲君主消除宗教阻力走向专制并利用宗教强化专制。3、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君权与神权的关系提示:中世纪的西欧有两种主要权力:一种是君权(即世俗权力);另一种是神权(即教会权力)。二者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1)统一:两种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罗马天主教会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2)对立:由于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神权高于君权,君主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二者之间又进行了长期

6、的斗争。一、万王之王(教权与王权的斗争)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目的: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理论“君权神圣”)最早提出: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独立他宣称“国王兼任祭司,皇帝见人教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基督教已经将这两重职务分开了,皇帝在精神方面需要教皇,但是教皇出去在世俗方面的事务是不需要皇帝的”发展: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教事务最高领袖,在其他方面地位也超世俗国王或皇帝。他系统的阐述教权至上理论,认为教会从未犯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教皇也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对一切人类都拥有审判权,而不受任何人的审判。他还把教皇和权力和皇帝的权力的关系比作太阳和月

7、亮。推崇到极点:英诺森三世基督交给彼得治理的是全世界,自称“万王之王,万主之王”。因此他广泛查收各国事务,把各国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正式规定: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他根据圣经中的理论说,当年耶稣让门徒准备的两把剑(分别象征精神权利和世俗权力),都交给了教会,通过加冕仪式,教皇又把世俗权力之间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皇帝只是接受了一定的委托而已,世俗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与委托,因此服从教皇是任何人得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神学家论证教权至上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 产生历史条件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欧洲深远影响。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8、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13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市民、国王、农民共同反对教权;意大利因教皇国特殊地位矛盾更尖锐。思想:反对基督教会腐败的“异端运动”。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2)目的: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3)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方法国家观:教权高于王权(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附:“君

9、权神圣”诸关系: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王权。君主权力来源:一切世俗权力来源于上帝的授予;王权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王权与教权关系: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完美境界,要享受上帝般的快乐,而这靠人类自身的德行是达不到的,惟有神的恩赐才是永生,因此单靠人类的政权统治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属于既是人又是神的君主,即耶稣才行的。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教会权力主要管精神,世俗权力主要管物质。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不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城市或省,总是因为纠纷而陷于分裂。)王权性质: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肩负着使世俗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基督教的最高目标(灵魂

10、得救)的使命,因此王权也是神圣的。(4)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5)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二、君主专制的加强-君权与教权斗争的结果1、背景:(1)罗马教皇通过天主教会组织,控制着国王和贵族的政治经济活动,并以严格教规制约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2)教会具有比国家更高的地位,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3)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王权保护;国王结束分裂割据需要市民阶层的物质支持。故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势力。2、典例: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1531年措施:对

11、教士课以重税;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2)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3)其后,议会又宣布与教皇断绝一切往来。(4)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地产,是土地所有权转移。形成反教皇利益集团,是其专制统治坚实基础。3、认识:(1)、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2)、理论上讲,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在事实和法律上握有最高权力;但其形成需要借助神权来维护它的统治。(3)、国王与教皇斗争的实质是对教会的控制权及对世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三、“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1、背景:(1

12、)詹姆士继位,斯图亚特王朝是统英国。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3)詹姆士企图增加税收以解决政府财政危机,遭资阶及新贵反对。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2、詹姆士一世的思想:“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1)重申王权的至高无上认为议会无

13、权干涉国王的决定。(2)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权力来自国王(3)系统地阐述君主制的性质。3、影响: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 ,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反应的是资产阶级与落后的封建统治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相较量的过程)四、评价专制主义(或 “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意义)积极作用: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消极作用:代表专制思想,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最终加剧了君主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4、阿奎那的“君权神授”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提示:(1)背景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是中世纪教会、世俗权力之争的产物,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则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斗争的产物。(2)目的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基督教上帝的神圣性和教会权威的绝对性;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侧重于维护王权。(3)影响不同:“君权神圣”为宗教权力至上的教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客观上维护了基督教的根本利益;“君权神授”是詹姆士一世镇压人民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为其专制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结果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二者差异的核心是权利的归属问题。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提示: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神学笼罩下的王权与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两个阶段,即“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1)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目的是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从神学角度肯定君主统治的合法性。(2)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主张,目的是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反映了教会神学权力的衰弱,专制王权的力量空前强大。-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