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564457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展诵读典型古诗文活动的研究课题组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部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国是一种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华古诗文典型,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髓,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种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髓,并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哺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也是一种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江同

2、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涉及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建立“与中华民族老式美德相承办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崇高的情操、良好的修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如何的磨难,无论经受如何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核心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典型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小朋友文学作家、中国小朋友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

3、发稼教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小朋友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体现习惯和认知渠道,均有着诗的品质。因此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小朋友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小朋友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觉得一种人的毕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种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老诗人圣野说:“一种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觉得:“一种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爱好低下呢?由于一切纯文学均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小学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

4、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的却是许多伪劣的文化。孩子们对 “春眠不觉晓,到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等肆意篡改的顺口溜倒背如流。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小朋友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爱慕、研究之情却谈不上。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通过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觉得之因此导致这一局面,是由于我

5、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1、重知识,轻人文。在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度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过度注重对古诗意思和诗中所体现诗人情感的解说。而忽视了对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的感受与领悟,缺少理解后的诵读及拓展。这样的教学对哺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注重,成果导致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老式文化知之甚少,典型文化常识严重局限性,甚至将诸多典型诗句进行篡改到处流传,在社会中导致了悲观的影响。2、重应试,轻积累。近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解说、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方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扼杀了学生积累

6、古诗文的爱好。且由于好多人觉得在现代社会中古诗文没有用,并且学起来既枯燥无趣又难学,觉得只要学某些考试要用的文章就行了。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积累得少。缺少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结识,结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重死记,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缺少开拓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古诗文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赏读古诗文没有引起足够的注重,没有有效的指引学生背诵,学生边背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尚有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古诗从诗句意思到诗人所体现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说分析,把课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学得滚瓜滥熟、倒背如流,却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鲜活的、

7、灵动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典型文化。这种以应对考试为重要目的,缺少情趣的教学方式,完全不顾学生的反映,忽视了学情,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及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提高,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失落,使老式文化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语文新课程原则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结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她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限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当义

8、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足发挥语文学科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老式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飞翔,使中华老式文化得以光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开展诵读典型古诗文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典型、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典型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老式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典型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有“与典型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她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

9、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觉得,开展诵读典型古诗文活动的研究课题符合三大背景。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少年时代是毕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身不忘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孩子们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得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用典型的古诗文取而代之,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孩子们学习的需要。古典诗文作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种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

10、老式文化的支撑。2、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哺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古典诗文是国内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因此我们依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髓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3、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新课程原则的需要。语文新课程原则在对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规定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故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它规定我们能“结识中华文化的丰

11、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研究,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原创力。同步,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发明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开展诵读古诗文的研究,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规定,很有研究的价值。二、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国内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播下最佳的种子,撒下最佳的养料,为她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重要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老式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

12、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文教学方略的探究,寻找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在典型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让我们的学生结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为学生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且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伙精神,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本。三、国内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及本课题预设突破(一)国内研究综述三千近年前的孔夫子就十分推崇诗教,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措施,还对诗教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她觉得“诗可以兴

13、,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她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之后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注重诗教。她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种诗的学校,盼望人们协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窗、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徐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教育实践中,她也常常通过写诗来教育学生,可以这样说,在她的教育思想中,诗教思想灼灼发光。1995年3月,赵朴初等9位文化界出名

14、人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注重。许多教育界泰斗大声疾呼:培养21世纪需求的人才,老式文化是非补不可的一课。为此,中国文化界耆宿赵朴初、叶至善、启功、张志公、吴冷西、曹禺、冰心、夏衍等于98年向全国政协提出了有关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一所由老舍之子舒乙任校长的“老式文化学校”、“现代私塾”“北京圣陶实验学校”,于98年9月在北京正式开学。学生入学,除了修习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课程外,还要学习诗经、三字经,背唱典型古诗150首。同年,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典型诵读工程,成立了“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并

15、在北京、湖北进行三个月的试点工作并获得成功,同步该项活动在全国推广,全国有数十万学生踊跃参与。 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读会”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江总书记到会,并在会见演创人员时谈到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精辟见解,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发出了诵读典型古诗文的号召。从此,多种形式的典型诵读活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二)本课题预设的突破1、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畴。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爱好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典型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学用结合。研究出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

16、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发明能力的具体做法。3、发展语言,增进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高。摸索出在大量接触典型古诗文的过程中,通过读、背、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体现能力的同步,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的阅读途径和方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四、课题的研究价值以中华典型古诗文为重要内容的中华老式文化就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开展诵读典型古诗文的活动的研究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如下结识:一是继承弘扬老式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典型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