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63801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前方》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方一、字音、字形迁徙(xi)袭(xi)击按捺(na)不住憔悴(qiaocui)颠簸(dianbo)惶(huang)惑温馨(xin)朦胧(menglong)闪烁(shuo)焦躁(zao)篇幅(fu)徙(xi)迁徙躁(zao)焦躁馨(xin)温馨涉(she)跋涉燥(zao)干燥磬(qing)钟磬徒(tu)徒劳臊(sao)害臊罄(qing)告罄陡(dou)陡峭噪(zao)噪音二、字义迁徙: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宏大:巨大;宏伟。袭击:(1)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打击。(2)喻突然的打击。按捺不住:抑制不住。劳顿:书劳累。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闪烁:(1)(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2)(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惶惑:疑惑恐惧。抛锚: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也叫抛锚。焦躁:着急而烦躁。索然无味:形容枯燥呆板,毫无趣味或意味。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也作“索然寡味”。温馨:温和芳香;温暖。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朦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形而上:即形而上学。(1)哲学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2)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和增减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

3、学“。三、辨义迁徙:迁移。寂寥:寂静;空旷。迁延:拖延。寂然:形容寂静的样子按捺:压下去;控制。控制:(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宏大:宏伟,巨大。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浩大:主要形容声音大。安宁:侧重强调周围因没有骚扰而使人安心。安谧:侧重强调安稳、正常和安静的情状。安静:侧重强调周围安稳,没有吵闹和喧哗。焦躁:侧重于因着急而烦躁,常用来描绘不耐烦的情绪,形容烦躁不安。焦虑:侧重于十分着急而且担心,常用来描绘急切的心情。四、文中出现的诗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

4、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

5、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

6、征人尽望乡。【注释】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芦管:笛子。【简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涉江采芙蓉(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7、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人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元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多失意,独将衰鬓客秦关。”五、关于课文(一)关于题目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

8、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二)关于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

9、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三)作者简介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改写出版的历史,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的双高境界。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30余种。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十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

10、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四)文本研习思考题:1、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体现的就是由一张名为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的思考。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找出第三至第七段的中心句。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为什么离家呢?3、作者从人类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现,以及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来体现自己立意的正确,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

11、何围绕自己的立意来叙述的。4、本文在提人类的离家行为,而第三段中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5、在人类的三种离家原因里面,你为什么离家呢?6、为什么离家不用“离开”,而用“逃离”呢?何以说“他”受“家的压迫”?7、第八段中作者又从联想回到了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8、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船”“车”,与先前相比,人类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9、“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家”和“路”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在讲什么呢?10、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11、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12、第11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着来理解。1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