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563588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学 -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 天津一中2023-2023-2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模块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共30分) 一、(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曲(q)肱 襟(jn)裾(j) 病偻(l) 恶(w)恶臭B扃(jing)牖 厌(yn)然 偾(fn)事 辍飧(sn)饔C琼筵(yn) 絜(qi)矩 戏谑(xe) 端章甫(f)D骨髓(su) 砧(

2、zhn)板 粳(gng)米 所赍(j)火炬2下列词语的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痉挛修葺积腋成裘胹熊蟠 B脉博弑君风乎舞虞名信片C潢潦异爨骀有神护扣门扉 D赡顾舛露跚跚可爱飞羽殇3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曼德拉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拳击,他一直以拳击斗士的精神在争取和平、自由、平等的道路上孜

3、孜不倦地奔走着。 C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D新“爱丽舍”车4367mm的车身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老款“爱丽舍”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宽度稍短的错觉。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归附) 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 B字而幼孩(养育) 序天伦之乐事(作序)C室始洞然(幽深的样子) 宣子骤谏(突然) D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拾取)6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既然已,勿动勿虑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

4、象的一项是( ) A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B北驰半里,下有一石 C子庶民也,来百工也 D此我产业之花息也8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尧、舜帅天下以仁 A吾又何能为哉 B罚依金谷酒数 C谏而不入,莫之继也 D故不我若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之以饥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 1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诗句,最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是( ) “ , ”,不是简洁;“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睡白莲酣”,更不是简洁。“ , ”,

5、就是简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涧草殷勤绿,岩花造次香A B C D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和孟子都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都是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而成的。B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丛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编纂。 C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和道教属于一个体系。 D“中庸”,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是一种调和或折中的标准。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

6、言文,完成1218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 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 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 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 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

7、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 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 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 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樗(ch):臭椿树。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B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整 C以无用而贼有用 贼:侵害,妨害 D乌

8、能免哉 乌:哪,怎么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根壮而叶大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以杏故,特不得蔬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美泽可用,反见存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D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故乡人号之“驼”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樗)不足养,是宜伐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A B C D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

9、更加宜于种植蔬菜。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三、(13分) 第卷(共70分) 16用斜线(/)给短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17将课外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2)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18将课内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驼业种

10、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四、(11分,每空1分) 19古诗文名句和文学常识填空: (1)_ _,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诗经氓)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3)万里悲秋常作客,_ _。_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二境界是: _, 。(人间词话)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 ,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五、(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2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

11、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 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

12、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 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 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13、。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 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相关链接 (摘编自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